存在或不存在是一個古老的哲學問題,當 CIO 面臨轉向超融合的選擇時,他們并不適用。在一個決定性的轉變中,超融合重新定義了業務,因為這種虛擬化技術可以被部署來使生產、備份和災難恢復系統變得高效和強大。
在決定支持超融合基礎架構時,確實會出現一些關鍵問題:應該選擇哪種部署模型來創建超融合基礎架構?擴展需要哪些額外成本?在選擇要融合的工作負載和組件時,還應考慮哪些其他重要參數?
以下是一些有助于做出超融合基礎架構決策的見解。
建設基礎設施還是購買資源?當新系統必須制度化時,這是 CIO 面臨的首要問題。在構建和購買選項之間進行選擇的簡單方法是了解組織需要的集成程度。從服務提供商處購買計算資源使 CIO 的生活更輕松,因為來自供應商的支持可以解決網絡、連接、數據架構以及計算或配置問題中可能出現的任何復雜問題。當 CIO 決定在內部構建超融合基礎架構并從供應商處購買軟件和服務時,他們必須首先確定組織的基礎架構是否已為輕松擴展做好準備。如果沒有,構建選項會很昂貴,但擁有供應商支持將為組織節省資源。
所有平臺都一樣嗎?超融合架構的功能和部署各不相同。成本、學習曲線和知識轉移需求是首席信息官必須牢記的關鍵因素。與全新界面相比,使用熟悉界面的解決方案可能更容易學習?,F有用戶可能會發現更熟悉的業務工作負載(例如 Microsoft Exchange、SharePoint 或 SAP)更易于學習 - 并且學習曲線更短。根據團隊已經擁有的知識水平,可以制定培訓和知識轉移計劃,讓員工為應對困難情況做好準備。云上的超融合可以降低成本并增強基礎架構的靈活性。無論是托管私有云、公共云還是任何其他類型;云基礎設施與硬件無關。
業務連續性需求:任何超融合基礎架構 (HCI) 都應將備份和災難恢復 (DR) 功能集成到系統中,以避免在這些功能上產生額外支出。通過這種方式,可以輕松復制超融合架構中的災難恢復,而無需復制組織的數據中心。這有助于以最低的 RTO(恢復時間目標)和 RPO(恢復點目標)實現更大的靈活性。在決定應在備份和災難恢復中添加哪些功能時,一些問題可能會有所幫助:備份需要保留多長時間?是否需要粒度級別的備份?是否有可能同時丟失所有備份?功能的選擇應解決這些問題,以確保在面臨損失或災難時業務連續性。
管理高速增長:超融合基礎架構最適合應對超高速增長,但隨著企業隨著基礎架構組件的添加而擴展,它可能會增加成本。CIO 必須深入了解各個節點的級別,以便組織能夠最大限度地提高其投資回報率。當為每個節點計算成本時,可以很容易地計算出維護成本。添加存儲或計算時,CIO 還需要決定在第三方服務中工作還是使用第三方服務更明智。托管服務可以幫助節省成本,因為托管服務提供商擁有適合組織預算并提供按需可擴展性的解決方案。由于供應商負責幫助臺功能,組織將需要更少的監控、支持和維護投資。
照顧性能:只有在系統性能達到峰值時,對超融合的投資才能帶來預期的回報。為了確定超融合基礎設施的性能達到標準,CIO 需要充分了解重要參數并在規劃階段對其進行定義。在完成任何部署之前,可以使用這些參數開發測試代碼。當需要管理多個環境時,測試可能具有挑戰性。但是,超融合提供了 QoS 構造,使用該構造可以在單個基礎架構上運行多個環境,從而使測試更加可靠。吞吐量、電源使用效率 (PUE)、系統彈性、正常運行時間/停機時間和異常處理等性能指標可用于 ROI 分析,以確定部署是否提供預期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