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疑:
何明光說,這個系統實現了篩查過程的全自動化,解決了對高計算能力的要求,可以在筆記本電腦上輕松實現。
在三個國家進行驗證 準確率達95%
比如,在澳大利亞,曾將系統放在內分泌門診,患者在使用人工智能系統獲得報告后,帶給內分泌科醫生,不用醫生再開轉診單,“輔助醫生進行決策,有了人工智能報告后,內分泌醫生會覺得更有信心。”
何明光的研究團隊,在國內多家中心采集了20萬張眼底圖片,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和海量臨床數據,以英國糖尿病篩查體系為標準,對7萬張眼底彩照進行中心化的標準分級,構建出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智能分級系統,實現了眼底拍照+人工智能判讀的全流程自動化,準確率達95%。
但目前,患者還不能使用到這一人工智能系統。何明光說,目前這一器械已經拿到藥監局的批文,VPS,但正式大規模投放,仍需要尋求合作。且這一人工智能系統代替醫生,進行獨立診斷,目前并沒有獲得藥監局的批準,這意味著,機器人的診斷,仍只能是輔助。
何明光教授在幫病人檢查
據何明光教授介紹,在國外投放的人工智能系統,由可觸摸屏、身份證讀卡器、調節座椅、眼底照相機、打印機和報告出口組成。
等待人工智能分級完成。其中,人工智能的報告內容包括:患者信息、眼底照片、分級結果、轉診建議以及電子版二維碼。報告打印完成。此外,除了紙質版報告,還可以掃描報告上的二維碼來獲取清晰度更高的電子版報告。
3.人工智能未來將如何幫助眼科醫生?
近日消息,機器人篩查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準確率高達95%!近日,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何明光教授的研究團隊通過產學研合作,開發了人工智能篩查系統。不用醫生幫忙,機器人2分鐘即可出報告。
何明光說,進行眼底篩查的糖尿病患者,很多可能是疾病比較輕的,系統要判別起來會更難。而在三個國家,對當地的白人、土著人、馬來人等三個流行病學調查人群,均模擬了真實的篩查條件。這一人工智能系統的準確性,在不同眼底照相機、不同色素特征的人群中,均得到了驗證。
以后,可以將全自動智能眼底照相機安裝在內分泌門診、體檢或者社區中心,就可以實現不需要眼科醫生參與的眼病篩查,及時發現需要治療的病人并進行轉診,提高眼科醫生的工作效率。
英國糖網篩查 10年內致盲發生率下降四成
圖片來源網絡
2.未來在哪些地方可以使用機器人?
據了解,在澳大利亞,這種人工智能使用費用約250元人民幣/次。
何明光說,除了糖網外,篩查系統還可以診斷青光眼、黃斑變性,甚至對生物學年齡、中風等都有很好的預測準確性。
根據國內外糖尿病的防治指南要求,Ⅱ型糖尿病的病人應每1至2年檢查一次眼底,及時干預以挽救視力。世界上的發達國家,比如英國等,開設了覆蓋全國的糖網篩查項目,通過向糖尿病患者提供眼底檢查,10年內可使糖網致盲的發生率下降40%。
進入自助拍照亭,首先進行身份證掃描,錄入身份證信息后選擇需要的服務項目并進行移動端支付。篩查開始。將下巴放在托板上,分別進行左右眼的拍攝。
何明光介紹,每十個人中,就有一個糖尿病病人。不少人不知道的是,糖尿病還會引起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簡稱糖網)等并發癥。這是中老年人視力喪失的重要元兇之一。
該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糖尿病領域的國際權威期刊Diabetes Care(影響因子13.397)上。
但中國的眼科醫生數量卻杯水車薪。何明光說,在中國要對超過1億的糖尿病患者,進行每2年一次的眼底檢查是一個龐大的工程。
事實上,近兩年來,國內外很多研究團隊都在研發針對糖網的人工智能系統,報道的準確性各有千秋,但是一直都無法實現在真實的篩查場景中進行準確性評價。
能不能用機器代替醫生來進行篩查?這是何明光團隊在3年前時最初的想法。
1.人工智能怎么篩查糖網?
隨后,何明光利用他多年建立的國際合作網絡,在中國、澳大利亞、新加坡這三個國家,對這一系統進行驗證。
何明光表示,目前團隊正在開發能對因果關系進行推理的人工智能系統。以后,人工智能系統就能幫助醫生對明確患者是進展型還是穩定型,手術還是藥物治療更好等臨床問題,免備案空間 香港服務器,提供更準確有效的診斷輔助。“我們希望利用自己掌握的人工智能技術,為更多的醫療人員提供技術的合作和支持。”何明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