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外購、Kindle、云計算等僅存的幾大在華業務中,云計算,極有可能成為亞馬遜在中國市場翻身的最大籌碼。
隨著官方發表聲明,亞馬遜中國的電商業務算是后會無期。
一代電商巨頭這般落寞收場,讓人唏噓。不過在高度飽和的市場、消退殆盡的機會紅利、以及長期被邊緣化的現實面前,堅守,顯然不是一件劃算的事。
既然在華電商業務的頹勢無法逆轉,亞馬遜及時止損,發展剩余優勢業務,或許是更明智的做法。
而在海外購、全球開店、Kindle、云計算等僅存的幾大在華業務中,云計算,極有可能為亞馬遜在中國市場扳回一局。
在華電商業務關停 ,是敗北?還是棄卒保車?
2018年,亞馬遜中國電商平臺的市占率僅存0.6%,不過這并不影響亞馬遜的創收達到最高峰值。因為云計算、廣告收入兩大增長引擎的驅動,亞馬遜的營收保持了連續增長。
從創收結構看,雖然亞馬遜云計算業務目前營收的體量還在百萬億美元,與傳統電商相去甚遠,但它增速快,利潤空間高,整體的利潤貢獻率越來越大。
以2018年為例,AWS同比增速一直保持在40%以上,一季度凈銷售額76.96億美元,除去54.73億美元的營業成本,營業收入高達22.232億美元。截止去年年底,亞馬遜AWS服務營收占總創收的11%,利潤貢獻率接近59%。這比高營收,同時高倉儲物流成本的電商業務,“有利可圖”多了。
比云計算業務高增長的利潤數據更可觀的,是它在全球出色的市場表現。
根據國際調研機構Canalys公布的2018年度全球云計算市場調研報告顯示:2017年,全球云計算市場總規模達到550億美元。2018年增長46.5%,市場總額沖到804億美元。在這其中,亞馬遜云計算服務營收超過250億美元,約占全球云計算市場總額的31.7%,完勝微軟(16.8%)、谷歌(8.5%)、阿里(4%)、IBM(3.8%)等其他玩家。
而且經過20多年的發展,電商市場早已成熟,重度倚賴電商零售業務的亞馬遜,即將迎來發展瓶頸期。但云計算不同,在企業上云的大潮面前,它正處于窗口紅利期,爆發力強,市場體量有千億萬億之巨。即使各大巨頭紛紛搶灘,短時間內依然很難趕超已經取得先發優勢的亞馬遜。
在這樣的情況下,亞馬遜早已有意將業務天平向云端傾斜。而亞太地區,尤其是中國地區,正是亞馬遜云服務版圖的薄弱環節。這也不難理解,當中國區電商業務連年被邊緣化,亞馬遜沒有任何先兆,就能果斷關停在華電商業務。
畢竟,在短時間內無法逆轉電商業務頹勢的情況下,及時止損,集中精力在優勢業務上,更明智,也更經濟。不然,光憑中國市場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和貢獻度,很難讓這一國際電商巨頭就此收手。
全球市場一馬當先,中國市場連連遇阻
亞馬遜強化中國地區云計算業務,香港服務器租用,除了對自己這張新業務王牌有信心,還因為當下的市場環境和政策支持都很到位。
粗略來算,中國云計算產業在2014年前后才迎來全面的爆發。而亞馬遜自2006年就開始布局,領先國內一大截,產品知名度與接受度都很高。而且近年,國內對云計算等高新技術產業扶持力度很大,比如工信部在《云計算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7-2019)》中就曾提出“到2019年,中國云計算產業規模達到4300億元”的目標。
從這點看,亞馬遜,是天時、地利都占盡。
不過即便如此,早些年,亞馬遜云計算服務在國內市場的發展,是“一波三折”。
和亞馬遜AWS在全球市場的壓倒性優勢不同,亞馬遜2013年就開始在中國區部署云計算業務,次年開始測試。可是,受制于國內監管體系(外國云服務商進入中國,自身無法取得獨立的CDN及云服務資質牌照),一直進展緩慢。
后來亞馬遜與本地公司光環新網達成合作,亞馬遜提供軟件和技術支持,由對方負責運營。情況有所環節,不過牌照問題依然沒得到解決。
眼看運營合作伙伴屢次申請牌照未成。而2017年初,工信部規定未能如期取得經營許可的公司,自2018年1月1日起,不得經營CDN業務。命懸一線之間,于是有了同年11月“亞馬遜AWS向光環新網出售云技術的云服務相關的特定經營性資產”這一幕。
當時,業內紛傳亞馬遜AWS要退出中國市場。好在事情很快有了轉機。
2018年,亞馬遜AWS引進新的運營合作伙伴——西云數據。這家2015年成立的年輕公司,正是2018年第21批獲得CDN、云服務雙牌照的4家企業之一。至此,亞馬遜云計算服務終于結束無牌照的“黑暗史”。2019年,光環新網亦第4批獲得CDN牌照。
“黑戶”問題終于解決了。但和阿里云、騰訊云、華為云、京東云等早期獲得CDN牌照的同行相比,亞馬遜錯失了至少2-3年的黃金發展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