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凌晨2點到下午1點48分,亞馬遜云服務商AWS中國區一周前熬過了漫長的宕機12小時。受影響者眾,包括VIPKID、流利說、三星應用商店等都均受到不同程度影響,亞馬遜中國官網也一度崩潰。AWS中國宣稱因為施工中有幾處光纜被切斷,導致可用區無法鏈接Internet,使得業務大規模出現故障。
根據美國市場研究機構Synergy Research Group公布的數據顯示,AWS目前在中國云計算行業市場份額位居第三位,位于阿里云、騰訊云與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之間。
從泡沫中走來的云計算已經深入到中國商業社會每個角落,并徹底改變了企業的運營方式。一位安全專家表示,“如果有一天中國云計算的頭部企業同時崩潰,帶來的損失將是災難性的。”對于很多公司而言,“公司的云端數據如果丟失,基本等于倒閉。”
來自咨詢公司Gartner的分析報告顯示,2019年全球公有云市場規模將超越2千億美元,繼續保持穩定增速,國內由于起步相對較晚,市場滲透率還不高,將擁有更高的增速。根據工信部發布的《云計算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7-2019年)》顯示,2019年中國云計算產業規模將達到4300億元。
國內云計算市場正在呈現雙巨頭對決+多中小垂直云服務商的復雜格局,根據IDC公布數據顯示,在中國IaaS市場,阿里云和騰訊云總市場份額已超過五成。阿里巴巴2019財年第一季度財報顯示,該季度云計算收入已達77.26億元,同比增長76%。
騰訊2018財年財報則顯示,其他板塊收入(主要包括金融科技、云計算等)為780億,同比增長80%,云收入增長超過100%至91億元。德銀報告顯示,“騰訊云將繼續保持2016年下半年以來的增長勢頭,2020年收入預計會達到290億人民幣。”
在雙巨頭對決之外,一些中小云服務商則選擇更加靈活自由的特定場景進行切入,如政務云、金融云、醫療云等,試圖尋找屬于自己的生存空間。
有云計算行業資深人士對《深網》表示,在中國云計算行業的初期,最重要的指標是建設數據中心,“在2014年前除極少數頭部云計算公司在搭建屬于自己的云計算體系外,很多城市的云計算都靠政策扶持推動,搭建數據中心成為最容易見效的模式。”
這并不符合云計算的核心邏輯,“云計算的本質是讓用戶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開展業務,避免重復造輪,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數據顯示,目前國內云計算行業最成熟的是政務云,據統計,中國政務云市場已經接近300億,在334個地級行政區中有235個已經在建或者已經建了政務云。
但從2019年開始,云計算將由政府建設數據中心推動進入行業自行推動階段,在成熟的政務云市場外,以醫療云、金融云、交通云等為代表的行業云將快速發展。
盡管云計算距離成為“互聯網的水電和煤”尚有一定差距,云計算行業也遠未到收官階段,但對于需要走出國門的中國科技企業來說,云計算是一個無法也不能放棄的重要機會,這個顛覆整個IT產業鏈的行業新模式終局,將決定未來二十年全球科技公司的最終走向。而這一次,中國企業有機會。
01.爭議、泡沫
時至今日,云計算也沒有一個公認的誕生時間。
這項新技術的雛型來自上世紀70年代,1963年,DARPA(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向麻省理工學院提供津貼啟動MAC項目,要求麻省理工開發“多人可同時使用的電腦系統”技術,這產生了“云”和“虛擬化”技術的雛形。
關于現代云計算的誕生則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2006年亞馬遜CEO貝索斯在EmTech上發表了關于云存儲和云計算的概念演講,隨后亞馬遜公開發布S3存儲服務、SQS消息隊列及EC2虛擬機服務,成為現代云計算的開端。
另一種說法則是2008年,該年微軟宣布Windows Azure技術社區預覽版,正式開始微軟眾多技術與服務托管化和線上化的嘗試,同年Google推出Google App Engine預覽版本,通過專有Web框架允許開發者開發Web應用并部署在Google的基礎設施之上。
無論哪種說法,云計算在中國起步都不算晚。2008年,馬云從微軟挖來王堅,王堅則從微軟帶來了林晨曦,這成為了阿里云乃至中國云計算的最初班底。但最初的路走的并不順利,王堅曾公開承認,阿里做云計算早了兩年,熟悉阿里云的內部人士則對《深網》表示,阿里云最初的路是完全走偏的。
“因為參考資料很少,前兩年只能參考谷歌的論文,但做出來的產品與云計算完全是兩碼事,主要側重分布式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