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藍色巨人IBM公司委托一家咨詢機構做了一個調研,主題是“開源在云時代的價值研究”。我們先不說IBM做這個調研的目的是什么,直接看調研結果。
在3400多名受訪者中,有70%的人“更喜歡能提供開源技術的云服務提供商”,這一結果似乎并不意外,畢竟每家云計算企業(yè)都或多或少的有一些開源應用。但有一點讓人難以理解,那就是79%的人之所以轉向開源,是因為防止被某家云計算廠商鎖定。事實是這樣嗎?使用開源技術真的是在從公司層面幫助企業(yè)降低成本?
具有魔幻色彩的開源技術
在筆者看來,所有讓人感覺自我良好的開源技術背后,全部是由開發(fā)者在推動,他們?yōu)槭裁匆欢ㄍ瞥玳_源?其實原因很簡單!那就是基于統一框架的云計算技術,可以讓開發(fā)人員更快地發(fā)布代碼,降低云計算技術的學習曲線。換言之,開源是開發(fā)者職業(yè)生涯的終極保護傘,只要熟悉開源技術,你就會對所有基于開源技術的云計算平臺了如指掌。所以,開源技術才會越演越烈,甚至被魔幻化。
調研顯示,大約55%的受訪者認為,“學習單一云提供商提供的獨有云計算技術限制了自身職業(yè)發(fā)展”,實際情況可能高于這個數據,幾乎所有開發(fā)者都不愿意只專注于一家云服務提供商。很多人可能會想到,這是多云及混合云時代環(huán)境下造就的產物,逼迫開發(fā)人員不得不了解多個廠商的各種應用。
其實,多云和混合云只是偶然出現的現象,并不是云計算發(fā)展的必然。為什么這樣說呢?正如Citrix前副總裁Christian Reilly所指出的那樣,人類永遠在創(chuàng)造歷史,追尋更具可替代性的技術,可大多數時候的“可替代性”并不能和收益成正比。也就是說,多云確實存在,美國服務器,但并不是永恒,聰明的人正在尋找新的“可替代性方案”。假如多云是人類技術創(chuàng)新的終極,整個世界真的變成一個永遠多云的世界,對于用戶來說也不見得是一件好事,最終可能會演變成一種災難。
當然,眼下的問題是,多云確實存在,如何解決跨環(huán)境部署及管理問題?開源幫助開發(fā)人員降低了學習成本,只要了解了開源,他們就知道如何去使用微軟Azure、谷歌云、AWS或阿里云的原生服務。
云廠商鎖定是個偽命題
至于,為什么有人會把開源和云廠商的鎖定問題聯系在一起呢?
歸納起來,大概有幾個重要原因:第一,如果使用專有云計算提供商提供的服務,可能隨時面臨強行加價的風險;第二,對于客戶來說,很多更具依賴性的關鍵業(yè)務功能,可能會被云服務商刪掉,不再提供服務;第三,個別云服務商可能會因為某些原因倒逼,無法讓業(yè)務獲得永續(xù)性支持;第四,云服務商可能會利用平臺優(yōu)勢搶占買家的市場,由合作伙伴轉為競爭對手;第五,一些bug或者關鍵業(yè)務性能問題會在買家形成強依賴關系的時候暴露得更加明顯;第六,專有云技術太過復雜,很難在市場上找到合適的技術專家,等等。
殊不知,上述所有問題對基于開源類技術提供服務的提供商來說,境遇都是一樣的。如果你的應用建立在開源應用框架之上,但你并沒有駕馭開源的能力,其結果是一樣的。對于大多數企業(yè)而言,對開源背后的邏輯并不清楚,不管你使用的是開源還是非開源,其實都無足輕重,最首要的問題是能讓應用運轉起來,讓技術更好地支撐業(yè)務。對于開發(fā)者來說,就不同了,盡管他們不直接負責采購,但依然有很大的話語權,在專有云和基于開源技術的云服務之間,他們當然更愿意選擇開源,因為從職業(yè)發(fā)展空間角度考慮,開源能讓他們收益最大化。
值得一提的是,了解有特定需求的云業(yè)務場景還是非常必要的,但從大的戰(zhàn)略方向選擇上,他們更愿意選擇以Kubernetes、Linux、PostgreSQL等為代表的開源技術,因為這些技術可以讓開發(fā)人員在各種云之間游刃有余。所以,云服務器租用,從開源技術在多云及混合云時代扮演的角色來看,真正的推動力并不是來自公司層面,而是開發(fā)者在推動,因為對于他們來說,了解的開源技術越多,選擇工作的余地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