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外研究機構OpenSignal對全球各地Wi-Fi下載速度與移動網絡下載速度進行研究對比后發現,澳大利亞、德國、希臘、緬甸等33個國家的移動網絡的平均下載速度超過了當地Wi-Fi的下載速度。基于此,有人甚至給出“Wi-Fi將死”的判斷。
那么,在移動網速不斷刷新紀錄的時代,Wi-Fi何去何從?
“Wi-Fi將死”并非危言聳聽
Wi-Fi本質上是一種無線互聯網接入替代方案,在移動網絡資費過高及接入困難的情況下,Wi-Fi把有線光纜信號轉化為無線信號,在提升接入方便性的同時降低接入成本,為用戶提供了理想的無線接入方案。
“隨著5G應用的落地和相應資費的下調,Wi-Fi所具有的這些優勢都將被弱化,在某種程度上來說‘Wi-Fi將死’這一判斷并非危言聳聽。”電子商務交易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研究員、物聯網觀察家趙振營表示。
通信門戶網站飛象網CEO項立剛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Wi-Fi是否會被替代要分應用場景來看。“公共Wi-Fi或被取代,但家用Wi-Fi目前看來沒有被替代的可能。”項立剛說。
因為公共Wi-Fi網速慢且不夠穩定。“在公共場合,通常幾十個人連接同一個路由器,由于連接設備過多必然導致網速變慢。此外,無線網絡覆蓋面有限,不支持連續性使用,它的信號強度會隨著設備與節點距離的增加而減弱。”項立剛說,比如Wi-Fi技術本身有11MB/s的傳輸速度,但隨著距離增加使得用戶終端的網速只有1MB/s。同時,無線信號易受建筑物的干擾。
在機場或車站,用戶一般不會在同一地點長時間停留,很可能會頻繁移動。如果移動距離過長,用戶手中的設備很可能要先從一個路由器掉線,再重新連接到另一個路由器。“如果在移動網絡環境下,用戶就不必在不同路由器之間切換,任何時候都連著網。”項立剛說,公共場合用戶數量龐大,Wi-Fi上網的速度很少能超過10MB/s,但是4G理論上速度最高可達300MB/s,至少20MB/s—30MB/s是有保障的。加上流量費下調,隨著5G時代的到來,公共場合Wi-Fi被取代的可能性很大。
“但目前,我完全沒有看到家庭或辦公場所的Wi-Fi被替代的跡象。”項立剛說,用戶在家庭和辦公場所的移動范圍相對固定,而且使用同一個路由器的人不像其他場合那么多,國內服務器租用服務器托管,此時使用Wi-Fi上網的速度更有保障。從現實角度來看,把家用電腦、電視機、平板都連入移動網絡的可能性不大。
趙振營認為,這不是Wi-Fi和移動網絡的競爭,而是有線網絡和無線網絡的競爭。“Wi-Fi無非是做信號轉換而已,當移動網絡的速度足夠快,就用不著再把有線網絡的信號轉成無線信號。所以Wi-Fi也就沒有存在的價值。”趙振營說,這就像當手機有短信功能時,BP機就沒有存在價值而快速消亡一樣。
移動網絡在頻譜資源上更具優勢
什么在決定網速呢?首先需要提到“頻譜”概念。頻譜資源是移動通信的命脈,而頻譜范圍基本決定了一種無線技術的特性。
“頻譜之于通信,就如同土地之于房地產。沒有土地就無法蓋房子,沒有頻譜也就無法實現通信傳輸。”項立剛說,頻譜資源是無線通信傳送信息的載體,是移動通信系統必備的基本資源。
項立剛表示,土地有好壞之分,同樣頻譜也有優劣之別。低頻段的頻譜穿透性更強,傳輸距離更遠。但頻譜資源有限,好的土地往往被先到者得。與絕大多數國家不同,directadmin安裝,我國采用分配而非拍賣的方式進行頻譜供給,優質的頻譜資源早早被分給了軍隊、科研院所以及廣播電視臺等機構。
“以前,移動通信資源主要服務于電話業務,不涉及上網業務。而打電話不需要很多頻譜,所以移動通信能得到的頻譜很少。”項立剛表示,這就導致移動通信網絡的頻譜資源比較差。
如果好土地被提前分光,就要想辦法最大程度地利用現有土地。“隨著技術更新,移動通信頻譜資源利用率不斷提高,網絡部署能力也在逐步增強。”項立剛說。
移動通信的蜂窩技術就是“提高土地利用率”的一種方式。蜂窩移動通信系統是由移動業務交換中心、基站設備、移動臺(用戶設備)以及交換中心至基站的傳輸線組成。項立剛稱,蜂窩技術具有服務性能較好、頻譜利用率較高、用戶終端小巧、輻射小等優勢。“使用移動網絡進行通信時,移動設備是連接到下一個基站后再切掉與上一個基站的連接,這種軟切換能保證用戶流暢地使用網絡。”項立剛說,但Wi-Fi技術不具備這樣的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