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楊新民帶領的重慶師范大學“運籌學與控制論”實驗室,是西南地區數學領域唯一的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重慶師范大學的數學學科建設,也依托運籌學形成“點面結合”之勢,服務器租用 免備案服務器,走在全國高校前列。
探索兩者之間的融合發展
為此,2017年暑假楊新民和團隊集體“補課”大數據、人工智能理論。今年上半年,在他的建議下,重慶師范大學數學學院遴選出50名學生進行試點,在他們的課程中增加大數據、人工智能相關的內容,目標是培養具備大數據、人工智能領域實踐能力的應用型數學人才。“雖然目前還沒有系統的教材,但我們學生學習的是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神經網絡等基礎知識,他們的教材就是這些方面的專著。”他說。
能為生活助一臂之力
楊新民對記者說,運籌學就是將復雜問題抽象為數學模型,然后用數學理論去求最優解的學科。這意味著,運籌學既有嚴謹、純粹、優雅的數學魅力,又有極具說服力的參考決策功能。也正是這一特點深深地吸引了楊新民,也讓他看到了學以致用的美好前景。
一般人覺得相當枯燥的大數據,在楊新民眼里卻極富魅力。他說,運籌學不僅是理論知識,也能解決現實中的復雜問題。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能為人類生活助一臂之力。
雖然在理論研究方面成果顯著,但楊新民絕非“兩耳不聞窗外事”。鉆研運籌學理論的同時,他同樣關心基礎理論的實踐應用。上世紀90年代初,楊新民教授與另一位學者合作,共同完成政府部門的“重慶產業政策研究”課題,探討哪些產業應當作為重慶的支柱產業來發展。而最能客觀反映重慶各類產業發展情況的,就是記錄在紙上的一個個數據。
20世紀30年代初,一門名為運籌學的數學學科興起。它利用統計學、數學模型和算法等方法,通過大數據去尋找復雜問題中的最佳或近似最佳的解答。
楊教授告訴記者,當時電腦還沒普及,大量原始數據記錄在紙質文件上。他就帶著學生,把兩大車紙質原始數據手動錄入計算機,進行統計、建模、分析后,得出了應該以汽摩、機械等產業為支柱產業的結論,獲得市政府決策認同,極大促進了地方經濟發展。
應用廣泛的人工智能、酷炫的黑科技,在不久前閉幕的重慶國際智能產業博覽會上,最新智能科研產品令人眼花繚亂。而重慶師范大學的一個科研團隊,正在這里跟蹤著智能產業的最新發展動態,進行著將運籌學和人工智能相融合,開展交叉學科的實踐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