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實體經濟在過去的一兩年內最受人矚目的概念是什么,那當屬新零售和新制造了。從街邊各種歐系日風的便利店及其五花八門的商品,再到各種無人機、無人店、和無人倉,這一系列頗具未來科技風格的事物似乎正在時刻提醒著人們,新零售和新制造已經成為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似乎很少有人想過:這些新的概念究竟能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怎樣的實質性改變?它持續發展的模式又在哪里?在今天的推送中,筆者就將以新零售和新制造為引子,提煉出這兩個概念背后的精神內核,以及在區塊鏈技術的點睛之筆下,新零售和新制造未來可能給人們生活、甚至是整個產業經濟帶來怎樣的變革。
但毫無疑問,正如同一個人不可能具有所有技能一樣,一條生產線、乃至是一個工廠,也不可能具有所有的制造單元,這就需要像多人合作一樣,進行跨組織的制造單元合作。然而,按照傳統的工業生產體系,由于這樣的協作方式涉及到的利益主體較多,因此彼此之間的協同成本是非常之高的。這也是一直以來跨組織的制造單元未能形成大規模協作的最主要原因——當多個利益主體之間合作所耗費的時間和精力已經讓參與者望而卻步的時候,那接下來通過商品來回收利潤的過程,往往也就難以執行下去了。
而工業4.0就不一樣了,由于它鼓勵用戶和廠商在商品個性化制造的過程中進行互動,因此,消費者出于“錢要花在刀刃上”的心理,會盡可能精準的上報關于自己的各種信息、鑒于很多人并沒有精準的語言表達能力,所以相關的信息可能還會比預期中更為冗雜,這樣一來,工業4.0實際上就獲得了工業3.0所無法獲得的另外一類信息:也就是消費者海量的線下數據。
1、對商品的專業化訴求:具體表現在更多的垂直領域細分需求持續出現,百貨業態逐漸走向專門業態,如名創優品等專業化精品店等。
具體來看相關的過程。
從這點來看,新零售和新制造這個概念本身并沒有特別了不起,重點在于:新零售和新制造要怎么個“新”法,才能滿足用戶的真正潛在需求?畢竟,為了追求“新”而新,是沒有太大意義的,這就好像太陽能發電和生物柴油雖然都屬于新能源,但兩者的內在價值卻完全不一樣。
與上面這些屬于批量制造的工業3.0相比,專注于個性化制造的工業4.0所收集到的數據,相對來說更加廣泛——對于工業3.0來說,由于它的供應鏈缺乏用戶的反饋和互動,所以它所獲得的信息,往往都是用戶買到商品之后,在使用商品的過程中所產生的數據,這樣一來,對于工業3.0來說,實際上只有像計算機和電氣設備這樣數字化程度較高的商品才有可能在服務板塊上做文章,你能想象你買出賣出一件衣服出去,這件衣服還能把消費者的使用數據給你傳回來么?
在90年代和2000年代百貨商超一統江湖的時候,所有的消費者進到商店里,看到的商品界面都是一樣的——無論是蔬菜水果、還是日常用品,都被碼在一個大廳里,這個時候你如果想要碰到自己想要的商品,方法只有一個——找,如果是比較大的商場,搞不好你就在里面迷路了。這種比較粗放的商品零售模式,也就是“所有消費者一個店”,簡稱之為零售1.0。
嚴格來說,上面幾個所謂的新需求,在目前階段都沒有用數字化技術改進的必要,一個像萬達或富力那樣的大型購物中心,就可以滿足大部分的痛點。但在一個研究人員的眼中,有些訴求是存在進一步升級的可能的,而一旦這些需求進化之后,能夠解決問題的渠道,實際上只有前沿的數字化技術。這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上面幾個消費者訴求中的第一條:商品的專業化。
如果說對目前社會對零售和制造進行升級的需求,是來自于“消費者→新零售→新制造”這個鏈條的傳導,那么滿足消費者需求的這個改造的過程,則是以“新制造→新零售→消費者”來進行的逆向路線。而改造的第一步,就是要將原本固化的大規模工業生產線,拆分為多種模塊化的制造單元,這樣一來,不管前端市場的需求怎么變化,后端都可以對接得上,這流程其實可以類比為我們熟悉的積木:無論組裝出什么樣的形狀,都可以通過積木來完成,玩家所要做的,只是改變拼接的順序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