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東機場在春運期間推出出租車短途業務智能化管理系統,用GPS識別軌跡取代原本的短途票。該系統將“互聯網+”云端數據服務和GPS技術相結合,自動識別運營出租車的行駛軌跡,判別車輛在浦東機場出發后是否屬于短途,遏制了司機騙取短途票現象。
這套系統就是將出租車的歷史使用數據、機場航班運行數據、客流分析數據等大數據融合到一起;同時在出租車站點排隊區安裝人流密集度統計監測設備,實時監控站點人群密集度及人流進出速度等,預判全天每個時段大概要坐出租車的人數,為出租車蓄車、供車提供依據,提前調撥充足車輛,不再像以前那樣“被動應對式”服務。
智能管理系統不僅在春運期間顯示了其強大的功能,而且也為成為了規范機場出租汽車營運秩序的“好幫手”。
在浦東機場等候旅客的出租車。 供圖
上海浦東國際機場以互聯網技術為支撐,應用大數據實現了管理服務能級提升,不僅初步打通了旅客從下飛機到上出租車的“最后一公里”瓶頸。也為上海乃至全國大型交通樞紐與市域交通的銜接提供了可復制的“模板”,甚至為城市交通管理提供了一條值得探索的道路。
據統計,該系統投用后,浦東機場短途業務量從原來的37%,斷崖式下降至12%左右。
據浦東國際機場交通保障部站點管理科經理呂俊介紹,今年除夕至大年初十期間,出租車候客點發送車輛111759輛,運送旅客168464人次。而旅客平均排隊等候時間為3.35分鐘,高峰時段,旅客平均排隊等候時間為6.33分鐘。旅客排隊打車等候時間從原先40分鐘左右,大幅降低至10分鐘左右,縮短了75%。即使在每天22點至凌晨1、2點的高峰時段,旅客基本也能在15分鐘以內上車,真正實現從“人等車”到“車等人”的飛躍。
今年春運期間,為了滿足旅客的出行需求,中國民用航空局在上海浦東等10家機場開展了凌晨1點至6點的國內航班夜航試點。上海浦東國際機場大年初六、初七夜航客流量達到了7000至8000人次,在夜間公共交通運力不足的情況下,浦東國際機場大型交通樞紐出租車智能匹配管理系統“大顯身手”。
2015年起,浦東機場著手研發“大型交通樞紐出租車智能匹配管理系統”。經過不斷打磨,這一專利項目榮獲2018年全國國企管理創新成果一等獎。在今年春運期間顯示出了它強大的功能。
從40分鐘到10分鐘,這樣的變化是如何破解的?浦東機場交通保障部總經理曹流介紹,美國服務器租用,長期以來,“人等車”現象的根本原因是供給與需求不匹配。以往,出租車候客點工作人員無從得知旅客需求,只能根據現場情況當場打電話給蓄車場請求調車,云服務器租用,而蓄車場距機場有7公里的距離,待車抵達時,出租車候客點早已排起了“長龍”。若能對旅客需求進行精準預判,進而實現車輛提前調配,旅客與出租車雙方的利益就能達到最大化。
目前智能管理系統還在不斷優化升級。未來,停車管理、公交、長途汽車數據也將逐步納入到該系統中,浦東機場計劃將其打造成一個綜合性交通管理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