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今年初,貴州省遭受低溫雪凝天氣。貴州省應急管理廳通過監測預警和指揮平臺高效及時調度,打贏了抗凝凍保民生的硬仗。
今年1月1日,通過應急管理云平臺,省應急管理廳得知荔波縣管道燃氣儲存量少的信息,緊急調運5600方管道天然氣,保障了居民的用氣需求。
3月31日,運用貴州省應急管理廳組織開發的防汛抗旱監測預警系統,應急管理部實現了一張圖掌握全國汛情。
自去年組建以來,省應急管理廳堅持“邊開發、邊應用”原則,充分利用大數據技術,初步建成了應急管理云平臺,以信息化推動應急管理現代化,平臺功能在實戰中“威力”初顯。
3月31日7時45分,貴州省應急管理云的重要組成部分——防汛抗旱監測預警系統在應急管理部云平臺上線試運行,向全國防汛抗旱貢獻了“貴州智慧”。
這套基于大數據及人工智能技術開發的系統,共覆蓋52萬條小流域、5萬條中小河流和670萬個計算斷面,在15分鐘內就能實現全國小流域洪水預報預警發布,實現了一張圖掌握全國汛情。
運用該系統,省應急管理廳還對全省一季度及全年水旱災害風險提前做出了研判分析。預計2019年全省降水總趨勢是“平偏豐年”,并根據預判能指導各地采取相應防范措施,在實踐中實現了用科技手段推進工作創新。
縱橫相連:推動全省應急管理“一盤棋”
著眼于全省應急管理“一盤棋”的規劃要求,貴州省圍繞災害事故應急管理事前、事發、事中、事后四個階段,充分運用原有的18個功能應用系統,建立9個數據庫,并部署到省級有關單位和市、縣及鄉鎮基層組織,基本滿足了全省應急管理正常工作需要。
據省應急管理廳有關負責人介紹,目前,該廳已對原有所屬水利、安監、森林防火、民政、消防等的8個轉隸單位相關信息系統完成了“物理接入”,實現了指揮中心日常工作和指揮調度工作需要。全省9個市(州)、貴安新區和88個縣及其部門、1379個鄉(鎮)均統一部署了貴州省應急管理云平臺。平臺實現了省、市、縣、鄉四級系統應用縱向貫通,初步形成了快速有效的應急指揮網絡,省、市、縣三級消防指揮網也已全面貫通。
在縱向貫通的同時,目前已有省政府辦公廳、省發改委、省委宣傳部等近100個單位接入了貴州省應急云平臺,實現系統應用的橫向覆蓋。自此,貴州應急管理云平臺初步建成。運用該平臺,省應急管理廳建立了視頻會商指揮調度工作機制,實現了對重點行業、關鍵領域和重要路段實時監測監控。目前已采集各類隱患近2000條。
數據分析:編制全省應急救援“一張圖”
貴州地處長江流域與珠江流域的分水嶺地帶,多年平均降雨量1179毫米,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災害頻發,給全省防汛帶來了嚴峻挑戰。為此,貴州省打破傳統預報理念,從全球的角度進行洪水預報,研發的大數據洪水預報模型和降水模型,實現了空、天、地一體化,從歷史到未來全時序的多元數據“一張圖”管理。
“通過大數據統計分析和水文氣象預測,云服務器租用,2019年全省全年極端天氣事件可能多發,洪澇干旱并重。”省應急管理廳科技和信息化處負責人彭震告訴記者,大數據統計了近34年來貴州省歷史降水資料,預測今年年降水量為1250至1350毫米,最大為1600至1700毫米,其中最大年降水量將主要發生在遵義、黔西南及銅仁等地。
省應急管理廳有關負責人表示,將依托貴州省應急信息化平臺,推動實現分類別、分區域、分災種應急救援力量“一張圖”管理,并在4月底前完成采集錄入,5月份后形成常態化工作機制。
另外,基于應急管理云平臺,貴州省還創建了安全生產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控”體系建設。該體系有利于企業將安全風險管控落實到人,夯實企業本質安全。
“應急管理信息化建設不可能一蹴而就,也面臨專業人才和資金等難題。”省應急管理廳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VPS租用 國內服務器,我省將迎難而上,到2020年初步形成較為完備的應急管理信息化體系;到2022年再上一個臺階,實現應急管理全面感知、動態監測、智能預警、扁平指揮、快速處置、精準監管及人性化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