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信息技術和人類生產生活不斷融合,互聯網快速普及,全球數據呈現爆發增長,這對經濟發展、社會治理、國家管理、人民生活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當前全球大數據正進入加速發展的時期,技術產業應用創新不斷邁向新高度。
近日,域名購買,國家統計局與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將在杭州建立大數據研究所,這是聯合國機構首次與相關國家合作建立大數據研究所。這一項目能夠充分發揮中國地方政府和企業在大數據領域的先發和引領優勢,重點聚焦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更好服務于經濟和社會發展。
權威國際研究機構預測,到2020年,中國數據總量將會超過8萬億GB,占全球數據總量的20%左右。我國正在成為數據量最大、數據類型最豐富的國家之一,這樣規模化的優勢為創新發展提供了關鍵要素。由此可見,我國大數據發展也正在快車道上不斷前行。
數據是最有價值的戰略資源
眾所周知,大數據具有容量大、類型多、存取速度快、應用價值高等主要特征。大數據的集合過程,就是對來源分散、數量巨大、格式多樣的數據進行采集、存儲,并進行關聯分析,從而發現新知識、創造新價值、提升新能力。大數據時代,正是從“人人互聯”逐步延展至“人機交互”“物物相聯”,發展空間無限廣大。
工業和信息化部總經濟師王新哲在2019大數據產業峰會上指出,大數據是新時代的“數字寶礦”,是當今世界最有價值的戰略資源。大數據與5G、云計算、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結合,從根本上改變了經濟發展的模式,重塑了全球產業鏈分工。近年來,我國大數據產業蓬勃發展,產業規模日益壯大,融合應用不斷深化,數字經濟量質齊升,對經濟社會的創新驅動、融合帶動作用顯著增強。
作為產業發展主管部門,工業和信息化部將扎實推進大數據戰略,深入推動大數據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加快發展壯大以數據為關鍵要素的數字經濟,為促進我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重要支撐和保障。具體而言,工信部將重點做好6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完善網絡設施,夯實發展基礎;二是推動協同創新,增強發展活力;三是深化融合應用,拓寬發展領域;四是構建支撐體系,優化發展環境;五是增強安全保障,促進健康發展;六是加強國際合作,推動開放發展。
從政策推進到行業應用,我國大數據產業發展均呈現積極向上的勢頭。中國通信標準化協會理事長奚國華指出,我國發展大數據有四大特點。
一是中國將發展大數據上升為國家戰略,并持續深入推動。這種持續性的方向引導和頂層設計,使我國在大數據發展規劃布局、政策支持、資金投入、技術研發、創新創業等方面均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尤其是在應用市場上。
二是數據資源內容豐富,從人人互聯走向萬物互聯的格局形成,新形態不斷出現,零售、醫療、交通、能源等率先沉淀大數據資源。
三是技術產業快速壯大,我國大數據軟硬件自主研發能力正在提升,新興專業化大數據企業創新活躍,我國獨有的大體量應用場景和多類型實踐模式,促進了大數據領域技術創新能力處于國際領先地位。
四是融合應用蓬勃發展,無論是從新增企業數量、融資規模還是應用熱度來說,與大數據結合緊密的行業正在從傳統的電信業、金融業擴展到健康醫療、工業、交通物流、能源行業、教育文化等行業,行業應用脫虛向實趨勢明顯。
大力開發數據資源,賦能各行各業
隨著大數據與實體經濟的融合更加深入,精確營銷、智能推薦、應用信用評價等不斷普及,個性化定制趨勢明顯,智慧醫療、智能交通等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涌現,為培育新興產業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而跨行業、跨領域的大數據資源開發,喚醒了越來越多“沉睡”的數據,開發出層出不窮的新數據。
我國大數據產業的發展離不開政產學研用各方通力配合,一方面,大數據服務于企業,海量的數據已經成為企業最具價值的財富,發展“數字經濟”已成共識,大數據技術的應用場景也越來越廣泛。比如電商巨頭阿里巴巴,從市場營銷到平臺設計,從市場預測到決策支持,從效能提升到運營管理,從云計算到人工智能,都在使用大數據發揮重要的支撐作用。另一方面,大數據開始蔓延到社會的各個領域,讓城市越來越智慧,協助解決交通、消防、警務、醫療、城管等群眾最關切的“難點”“痛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