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點手機,就能同時為十幾個大棚花卉精準灌溉、施肥;點擊鼠標,就能查看幾公里以外稻田里龍蝦生長情況;通過智能平臺,就能實時監測稻田溫度、濕度等30多個指標數據,并通過數據分析,快速得出診療方案……集互聯網、云計算和物聯網為一體,這些看上去“高大上”的信息技術,服務器租用,如今開始走向懷寧縣平山鎮的田間地頭,為傳統農業裝上“智慧大腦”,讓農業變得聰明起來。
7月18日上午,記者來到平山鎮一家食品公司的物聯網室時,12塊高清大屏幕上顯示著幾公里以外的“稻蝦共生”基地、黃牛養殖基地的實時監控畫面以及各個基地溫度、濕度、PH值等近30個指標實時數據。輕點鼠標,可以旋轉攝像頭、縮小或放大畫面。
該公司在田埂上設置了電子圍欄,有人或動物闖入,會觸發攝像頭,聯動報警系統,以此來防盜。通過監控比對系統大數據,能迅速監測出稻田病蟲害以及其他問題,在線得出診療方案。疑難問題可以在線連接到農業專家,由他們來診斷。同時,根據生態種養過程中的環境監測信息,該公司還為每批產品發放二維碼“身份證”,實現了產品從田間到餐桌的質量可追溯,從而保證質量。
從2013年開始探索農業物聯網以來,該公司不斷讓自己“觸網升級”,也提高了企業產品附加值。目前,云主機,企業的大米在網上銷售,一斤賣出15元以上的價格。產品可追溯,生產過程有視頻,銷量越來越好,現在網上一天能賣出幾百斤。
在平山鎮一家農業花卉基地,一處顯示屏上記錄著每個花卉大棚的實時數據。技術人員只要點一下手機上的APP,智能水肥一體化設備就可以實現為大棚花卉精準灌溉、施肥,標準化的自動控制、自動灌溉、自動噴藥、自動排濕通風、自動監測……一個人可以管理上十個花卉大棚。
目前,平山鎮已經有15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用上農情監測物聯網、智能裝備等“物聯網”。不僅如此,智慧物聯網技術也已“飛”入平山鎮種養大戶的田間。“我坐在家里通過手機就可以看到幾公里外地里的溫度、濕度、光照、病蟲害等信息,手機告訴我什么時候捕撈龍蝦、什么時候施肥,再加上線上農業專家‘現場’指導,稻蝦產量和品質也越來越好。”種植大戶王六月高興地說。
傳統農業“觸網升級”,帶來的是多重效益的疊加。近幾年,平山鎮農業勞動力用工減少30%以上,水資源利用率提高30%以上,肥料利用率提高15%以上,農藥使用量減少20%以上,作物效益或單產提高1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