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識別車牌,直接抬桿放行,“便捷泊車·先離場后付費”的落地讓杭州1800余個開通場庫平均單輛車離場縮短到2-3秒,僅占此前掃碼付費模式的十分之一,甚至更少。
7月10日,城市大腦2019年中發布會在云棲小鎮舉行,杭州城市大腦·停車系統正式上線。從去年年底正式提出建設,到今年4月亮相香港完成國際平臺上的“首秀”,再到如今成為全國,虛擬主機,城市級停車系統,杭州這個聰明的“大腦”帶來了無數驚喜。
杭州城市大腦2019年中發布會
在這些驚喜的背后,有一群為之默默奮斗的身影。城云科技(中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城云科技”),技術官郁強這樣評價他們的研發團隊,“認準了一個目標,就會全力去投入,去實現。”
城云,意為“城市之云”。作為城市互聯網浪潮中的年輕弄潮兒,這家成立不滿七年的公司,也正全力打造“云上”智能化城市樣板,描摹未來生活。
一次綁定
全杭州變成“一個停車場”
“我們不再是從單個停車行業本身來看這個事情,而是把相關數據全部匯聚在一起。” 郁強提到,從去年12月下旬正式接手項目到現在的這大半年里,城云科技一直在做的一件事就是收集數據,尤其是多源異構數據的匯集。
全杭州提供停車場出入設備檢測的廠家有100多家,如何將這些卡口設備生成的數據匯聚到同一個數據庫中?整個杭州70多萬個泊車位,停車需求的時空變化規律怎么樣?相鄰的兩個停車場運營情況為什么不同?
這些都是擺在團隊面前不容忽視的問題,“剛接手的時候完全是零起步的一個項目,需要大家一起開創性地做。”
最忙的時候,入駐專班的十幾個人按“白+黑”“5+2”的方式連軸轉,與其他4家科技企業一起采集、分析、利用從各種渠道的數據,開發杭州城市大腦停車系統。
好在趕在年中發布會上,“便捷泊車·先離場后付費”作為系統升級上線后推出的,便民服務面世,并成功覆蓋主城區和余杭等區域26萬余個泊位。按郁強的話說,這是第一次,范圍接入杭州全市的停車資源。
在此基礎之上,城云科技還醞釀出了新的便民服務——利用泊位信息的實時更新,實現停車引導。上個月,在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附近的浣紗路和平海路新增了幾塊停車引導屏,通過智能規劃引導車主開往附近工聯、銀泰IN77C區等停車場,統計顯示,最多的,共引流了388輛車輛。
“醫院和周邊商場之間的數據打通,打破了原有的泊位‘孤島’。”郁強解釋,這種在小區域內細“繡花”的過程,其實就是盤活了“存量”,做了一場宏觀管理與資源調度。
一“眼”偵測
讓城市管理變得更“聰明”
位于上城區望江國際3號樓21層的云中之城展廳內,多媒體互動屏,多種軟件終端操作展現著上云后的城市生活與工作畫面。
站在IOC監控,前,隨著工作人員的操作切換,某市街頭巷尾的實時智能監控畫面被呈現出來。在其中一格畫面內,可以明顯看到系統自動標記的一個紅色方框,圈出了垃圾桶旁一堆折好的紙箱。
郁強介紹,同一時刻,城管部門的指揮員也會通過屏幕注意到了這個現象,并且很快向就近的工作人員下達指令,追蹤處理。
城云科技“云中之城”體驗,
具有“自我識別”的“智慧街面”是城云科技承建的某市智慧城管系統的其中一角。這個可視化信息站平臺,除了終端設備的信息交互及反饋,信息來源還包括了人員、車輛、設施等管理對象。
而在杭州的城市互聯網創建版圖上,城云科技早在2014年就推出了以社區為對象打造的智慧應用——智慧云社區-民情e點通,,解決聯系群眾服務“,一公里”的問題。其中就有依托“我來爆料”版塊,構建以群眾為主體的服務訴求表達和問題排查防控體系。
從人工到天眼的轉變,毫無疑問,“城市頑疾”的發現時間被大大縮短。在這背后,其實是物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蓬勃發展,帶來城市管理模式上的升級換代。
這一點,郁強深有感觸。
“城市管理的關鍵其實就是讓一些有礙秩序或整潔的現象存在時間相對減短和減少發生。”在他看來,這些問題往往由人的活動產生,帶有很強的不可預知性,過去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