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上海東南角,距離市中心75公里,地處長江口和杭州灣交匯處,北臨浦東國際航空港,南接洋山國際樞紐港。這就是臨港所處的地理位置。今天,中國經濟的一片新熱土在這里誕生了。
最新公布的《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總體方案》明確了發展目標。到2025年,建立比較成熟的投資貿易自由化便利化制度體系,打造一批更高開放度的功能型平臺,集聚一批世界一流企業,區域創造力和競爭力顯著增強,經濟實力和經濟總量大幅躍升。到2035年,建成具有較強國際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特殊經濟功能區,形成更加成熟定型的制度成果,打造全球高端資源要素配置的核心功能,成為我國深度融入經濟全球化的重要載體。
上海臨港海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劍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新方案的發布意味著臨港真正上升為國家戰略。臨港新片區未來也將是一座未來的現代化新城,這也是與之前的自貿區有所不同。”
定位更高 產業更具競爭力
相比現存的其他自貿區片區,臨港片區有了明確的、更高的定位,強調要打造“更具國際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特殊經濟功能區”。通過加快建立與國際通行規則相銜接的制度體系,對改革試點內容提出了更高的發展標準,能夠更好地滿足由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向規則等制度型開放轉變的要求。所以,它的第一個創新體現在定位更高更明確上。
其次,臨港片區的戰略任務更加豐富,進一步強調服務和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增加了“加強與長三角協同創新發展”、“帶動長三角新一輪改革開放”等內容。
第三,臨港片區突出了產業發展,將“建設具有國際市場競爭力的開放型產業體系”放在更加突出和重要的位置。比如說,它特別強調要通過聚焦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民用航空等重點產業,在投資環境、貿易監管、國際人才流動以及稅收等核心環節,云服務器,提出了一系列配套措施,以新發展理念來引領高質量發展。
對此,剛剛被劃進新片區的臨港注冊公司上海彩虹魚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彩虹魚”)創始人、董事長吳辛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彩虹魚有引進新技術新裝備和產品的需求,新的自貿片區對同時有國內和海外業務的企業將提供更有利的渠道和條件。”
今年年初,為了加快科技成果的轉化,彩虹魚與臨港集團在上海浦東新區臨港海洋高新園區共同成立了彩虹魚深海裝備開發應用實驗室,目標是在臨港打造深海裝備產、學、研基地,充分利用深海科學技術優勢、人才優勢和管理優勢,加速發展深海科技應用產業。
吳辛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彩虹魚引進了國際頂尖人才到臨港,合作開發,臨港過去比較偏僻,對員工招聘、落戶都還是比市區要困難,現在新片區起來,智能制造等新的企業都會進駐,配套設施也會更加齊全,對于招聘人才更加容易。我們期待臨港新片區在人才引進政策等方面能夠給予更大的寬松。”
臨港新片區增加了“加強與長三角協同創新發展”等內容,也將令彩虹魚在長三角一體化戰略下受益更明顯。吳辛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目前彩虹魚已經在長三角有了較為全面的布局,比如在舟山杭州灣對面建立了產業基地,那里離深水港更近,更有利于科考船下水;此外,彩虹魚還在江蘇無錫建立了智慧海洋云,把云平臺放在無錫,因為無錫是太湖之光超算中心的所在地。“現在我們在這些地方的布局和長三角國家戰略吻合,對我們也是一個利好。”
臨港新片區的發展方案提出,實施國際互聯網數據跨境安全有序流動。建設完備的國際通信設施,加快5G、IPv6、云計算、物聯網、車聯網等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新片區內寬帶接入能力、網絡服務質量和應用水平,構建安全便利的國際互聯網數據專用通道。
支持新片區聚焦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總部經濟等關鍵領域,試點開展數據跨境流動的安全評估,建立數據保護能力認證、數據流通備份審查、跨境數據流通和交易風險評估等數據安全管理機制。開展國際合作規則試點,加大對專利、版權、企業商業秘密等權利及數據的保護力度,主動參與引領全球數字經濟交流合作。
得益于獨有的政策環境優勢和產業導向,近幾年臨港智能制造企業引進數量持續增加,截至去年11月,已有82家智能制造企業落戶。從智能制造企業質量看,不乏各領域代表企業,如寒武紀科技、超算科技、新松機器人、云統創申等。從企業技術程度看,智能制造企業領先優勢明顯,17%的企業產品技術處于國際領先,43%的企業處于國內領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