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交通監控視頻在年內實現“全國聯網”,不僅要依靠專業人員和現代化設備,還要借助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前沿技術。
8月13日,在中國道路交通安全論壇上,公安部交管局、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學研究所相關負責人介紹,全國正推進集成指揮平臺建設,現已聯網交通技術設備80萬套,今年年底將實現交通監控視頻“全國聯網”。 2018年,該平臺篩選出12.6萬輛套牌嫌疑車。
據介紹,近年來我國交通管理部門正加大“大數據”等科技手段在交通管理上的應用。通過數據分析道路、車輛、人員等交通預警,道路交通管理人員可以向駕駛員預警擁堵等交通安全隱患信息。此外,綜合運用大數據技術和視頻監控系統,交管部門還可以精準發現違法行為,并進行查處。
近年來,我國交通管理部門積極推進智能技術在交通行業的應用,開展了公安交通汽車智慧平臺建設,推進公用卡口和視頻監控設備全國聯網。拿公路卡口來說,現在有了大數據賦能,前端公路卡口就變得更加智能化。
公路卡口是用于記錄經過某路口或某路段的每一輛車的軌跡信息,把這些記錄的信息實時上傳到指揮中心的公安交通集成指揮平臺,自動與后臺數據庫進行實時比對,免備案主機,就可以確認車輛是不是有問題。目前,美國站群服務器,全國已聯網接入80萬套交通技術設備。預計到年底前,公用卡口和視頻監控設備等設施將實現全國聯網。
具體來看,交通集成指揮平臺中運用的大數據技術主要有兩類:一是“車臉”識別技術,二是人臉識別技術。其中的人臉識別技術用于識別每一名司機的相關信息,包括了司機的身份信息、有無駕駛證、駕駛證是否在有效期之內,同時也可識別這個駕駛員是不是在逃人員或吸毒人員等等,這些功能已在國內多個城市投入實戰應用。
2018年,平臺通過車輛軌跡信息,篩選出12.6萬輛套牌嫌疑車,其中11.02萬輛出現頻次較高。在將數據同步各省各市后,各地集成指揮平臺研判數據10.9萬輛車,其中有效數據超過8萬輛。
有分析人士認為,未來交通會更安全、更有效率、更綠色。人工智能、云計算和大數據的出現, 使得整個交通系統從規劃到管理到參與者都得到了全面改變。未來交通一定不只是車和路的概念,而應該是將人、車、路、云納入統一的系統中。
據中商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9年中國大數據產業市場前景研究報告》顯示,2018年我國大數據產業規模突破6000億元。隨著大數據在各行業的融合應用不斷深化,預計2019年中國大數據市場產值將達到7150億元。
2019年,包括機器學習、數據挖掘、產業轉型、數據資產管理、信息安全等大數據技術及應用領域都將面臨新的機遇與挑戰,制度規范缺失、行業標準不統一等問題尤其值得重視。 通過運用云計算、大數據、車聯網等技術手段,人們可以從車上和路上獲得眾多維度的數據。
基于這些數據,不僅僅可以促進傳統的交通行業的發展,還可以推動教育、醫療等行業的發展,進而全面實現城市交通的智慧管理、環境保護以及經濟跨界融合。此外,對于建設智慧城市來說,大數據也可發揮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