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29日,2019中國國際智能產業博覽會如火如荼進行當中,谷歌、高通、英特爾、阿里巴巴、騰訊、百度、華為等國內外科技企業悉數到場,信息通信技術與傳統產業的融合再次成為博覽會焦點。數字化不斷滲透重慶實體經濟,智能化正在為經濟賦能,為生活添彩。
據信通院最新數據顯示,去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已達到31.3萬億元,占GDP比重達34.8%。同時,物聯網、大數據、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將進一步與經濟融合發展,成為推動數字經濟進一步爆發增長的助推力。
數字經濟大勢所趨,山城重慶近幾年來全面擁抱智能新時代。2018首屆智博會以來,重慶市智能產業保持良好的發展態勢,帶動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分別增長12.8%、11.3%,高于全國平均增速5.1和2.3個百分點。
重慶是國家現代制造業基地之一。直轄以來,重慶工業取得了快速發展,規模工業總量突破2萬億元大關,發展速度持續保持全國前列,產業結構逐步優化,形成了汽車、電子產業雙輪驅動,亞洲服務器,裝備、材料、消費品、能源等產業多點支撐的良好發展格局。
重慶實施以大數據智能化為引領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行動計劃,將發展智能產業作為經濟發展主攻方向,一方面發展以智能產業為重點的先進制造業,做大做強人工智能、集成電路、軟件服務、智能機器人、智能制造裝備等智能產業,打造智能制造優勢產業集群,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另一方面加速智能技術與傳統產業融合互動,在存量上促進傳統產業向智能化、綠色化、高端化方向發展,推動產業形態、產業鏈協作模式、生產制造模式和商業模式創新,催生新興產業發展,在增量上為推進新舊動能轉換提供支撐。
重慶經信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圍繞數字化裝備普及、信息管理系統集成應用、智能制造新模式、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工業互聯網平臺、企業上云上平臺等,重慶出臺多項財政扶持政策,積極推動制造業企業實施智能化改造。2018年以來,全市累計安排12億元工業和信息化專項資金,占比超過65%,帶動社會資本600余億元。截至目前,重慶已在存量企業中累計實施324個智能化改造示范項目,帶動800余家企業開展智能化改造。
眾人拾柴火焰高
唯改革者進,唯創新者強。
正所謂眾人拾柴火焰高。大數據智能產業,是一個高投入高產出,科技含量高的產業。如何將國內頂級資源吸引進來,這是重慶這幾年一直在做的事情。
一年來,一系列政策舉措也緊鑼密鼓地推出——
2018年8月底,《重慶市加快集成電路產業發展若干政策》出臺,設立總規模為500億元的重慶市半導體產業發展基金。
11月,《重慶市智能制造實施方案(2019—2022年)》出臺,提出力爭到2022年,累計推動5000家企業實施智能化改造,建設一批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智能制造標桿企業。
12月,《重慶市加快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若干政策措施(2018—2022年)》出臺,不僅對相關平臺、研發機構和產品給予真金白銀的支持,還在降低企業成本、引進和培養相關人才上下功夫,給予貸款貼息、物流補助等。
2019年4月,《重慶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方案(2019-2022年)》出臺,明確“135”(即1個智能中樞、3大支撐體系、5類智能化創新應用)的架構體系,繪制了智慧城市的“頂層設計架構”和“施工圖”。
5月,《重慶市超高清視頻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9-2022年)》出臺,提出到2020年,全市超高清視頻總體產業規模將達到1000億元,2022年達到3000億元。
7月,《重慶市政務數據資源管理暫行辦法》出臺,為政務數據資源采集、匯聚、共享、開放、應用、監督的全鏈條管理提供了法制保障。
一連串密集的調研,一場場務實的會議,一系列創新的改革,一攬子關鍵的政策舉措,在全市樹立起以大數據智能化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的堅定理念,凝聚起強大共識和合力。
于是,騰訊西南總部大廈建成啟用、阿里巴巴核心項目全部落戶、華為重慶軟件開發云創新中心成立、紫光集團重慶大樓啟用……去年以來,重慶以智博會為載體,積極推動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吸引了諸多智能化“頭部企業”落戶,全市大數據智能產業呈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
數據顯示,2018年重慶全市智能化類項目投資達1000多億元,占工業投資總額比重為40%。今年上半年,智能化類項目完成投資680億元,占工業投資總額比重為45.8%;全市新增重點科技型企業2383家、總數達13409家,同比增長66.6%;全市規上工業企業研發經費投入強度達1.37%,居全國第五、西部第一。
一切需要從市民需要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