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重慶公路運輸集團有限公司辦證員楊明剛,拿到了申報不久即辦理下來的運輸許可證。
“我上午在網上提交申請,下午就在市交通局拿到證件,很方便。”楊明剛說,以前辦理運輸許可,要先到交通局服務大廳現場辦理,然后到各相關單位進行審批后,再將紙質審批表交回交通局,手續繁瑣。而如今,申請人只需登錄重慶市網上行政審批大廳,經過預審、許可受理、審查等流程,最快當天就可辦結取證。
政務數據作為一項重要的大數據資源,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都對這一領域高度重視。重慶市2018年出臺《重慶市以大數據智能化為引領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8-2020年)》,以及今年出臺《重慶市全面推行“云長制”實施方案》《重慶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方案(2019-2022年)》《重慶市政務數據資源管理暫行辦法》等,標志著重慶市在推進政務數據資源管理體制改革領域的法規依據、實施路徑、保障機制得到確立。重慶市通過推動政務數據“全面匯聚、共享互通、創新應用”,正逐步實現“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
共享難、匯聚難、集約難、安全難,被稱為當前政務數據資源管理的四大“攔路虎”。
對此,重慶市今年以政府規章形式出臺了《重慶市政務數據資源管理暫行辦法》,通過構建政務數據資源采集、匯聚、共享、開放、應用安全的全鏈條管理體系,從源頭上打破了政務數據“條塊分割”格局。
“在政務數據管理改革中,面向數據采集、匯聚、共享和開放應用等多個環節,我市都提出了針對性措施。”重慶市大數據發展局負責人介紹,比如在數據采集環節,《暫行辦法》明確了政務數據資源采集范圍和管理責任主體,提出政務數據資源目錄編制的目錄清單、需求清單、責任清單“三清單模式”,壓實了政務數據采集責任。
在數據匯聚環節,重慶市建立了數據存儲和質量校核機制,推動建設部門數據資源池;在數據共享環節,提出“以共享為原則、不共享為例外”,明確了共享類型和不共享條件;在數據開放應用環節,明確了數據開放主體、開放條件和開放程序,鼓勵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利用政務數據資源創新產品、技術和服務;在安全監管環節,根據責任主體差異,分別建立了數據管理、網絡安全等安全責任制度,明確了禁止行為和處罰條件。
特別是針對政務數據管理中存在的“信息孤島、數據煙囪”問題,重慶市對全市政務信息化建設項目啟動清單管理制度,香港免備案主機,優化審批流程、限定審批條件,嚴把項目建設“總開關”,防止了“孤島”“煙囪”等再次產生。
推行“云長制” 建設“智慧城市” 加強數據管理
政務數據作為國家基礎性戰略資源,將其治理好、運用好,對于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完善社會治理和提升政府服務能力都具有重要意義。
“探索實行‘云長制’,是大數據領域一項重要制度改革。”市大數據發展局負責人表示,按照《重慶市全面推行“云長制”實施方案》,通過建立全市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總云長-系統云長-云長”組織體系,將市級各部門、各區縣在建云遷云、數據治理等領域的工作目標、具體任務和完成時限落實到人,確保了全市“管云”“管數”“管用”工作有效推進。
目前,重慶市已建立由市政府主要領導任“總云長”,在政法、組工、城鄉建設、交通、農業、對外開放6個系統設“系統云長”,在59個市級部門、38個區縣同步設立部門“云長”,在市大數據發展局設全市云長制工作協調領導小組辦公室的“云長制”架構體系。
進一步完善應用頂層設計,促進數據資源應用,這既是政務數據改革目標,也是核心任務。
為此,香港免備案主機,重慶市將新型“智慧城市”建設作為主要抓手,在吸納浙江、上海等省市先進經驗基礎上,聯手國內大數據研究機構及龍頭企業的研發力量,出臺《重慶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方案(2019-2022年)》,提出建立一個智能中樞、三大支撐體系、五類智能化創新應用的“135”總體架構,為高效、有序推動政務數據資源應用提供了頂層設計。
另外,在厘清政務數據資源主管部門和其他政務部門數據管理職責基礎上,重慶市還提出建設“兩個系統(共享系統、開放系統)+四大基礎數據庫(人口、法人、空間地理、電子證照)+N個主題數據庫+N個部門數據資源池”的“2+4+N+N”數據匯聚體系,為實施政務數據應用奠定了基礎。
政務數據資源整合共享初見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