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上海、浙江、貴州等地在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中,創造性地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探索出一條司法體制改革和現代科技應用融合的新路子。
當人們還在感慨機器人逐步進入日常生活的同時,一項深刻的變革正在中國發生:“把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和現代科技應用結合起來”。
據了解,當前,東莞電信服務器 河南電信服務器,制約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推進,主要有三大因素:一是對證據標準理解不統一,公檢法各有自己的證據標準;二是受傳統司法理念和人情因素的影響,證據的收集、審查、運用缺乏剛性;三是法官、檢察官、警官個體認識和經驗水平存在差異,導致辦案存在主觀傾向性。
為破解這三大制約因素,近年來,新加坡云主機 香港云主機,上海、浙江、貴州等地在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中,創造性地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探索出一條司法體制改革和現代科技應用融合的新路子,改變了許多傳統的思想觀念、工作方式,提高了管理、決策的科學性。
在7月10日舉辦的全國司法體制改革推進會上,“大數據”、“人工智能”成為會議的重要主題。會議認為,智能輔助辦案系統可以防止因證據收集、審查不全面不規范而導致的冤假錯案。
事實上,近兩年隨著數據應用的不斷深化,大數據在司法體制改革中的地位顯得越來越重要,同時,經過不斷磨合,大數據與司法之間有了“默契”,并在實際應用中屢屢獲得突破性進展。
目前,上海正研發智能輔助辦案系統(“206系統”)。它收集了上海近5年來的591件命案進行分析,最后歸納出7個環節、13項查證事項、30種證據材料、235項證據校驗標準。206系統第一次將法定的統一證據標準嵌入到公檢法三機關的數據化刑事辦案系統中,并連通了三家的辦案平臺,促進執行統一的證據標準。未來,206系統將具備證據標準指引、單一證據校驗、逮捕條件審查、非法言詞證據排除等20項功能。
作為互聯網活躍度最高的城市之一,浙江杭州的“大數據+司法”運用也在不斷推進。6月26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三十六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設立杭州互聯網法院的方案》。事實上,早在2015年,浙江高院就主導建設了電子商務網上法庭,并在杭州多家法院進行試點。
的確,通過運用大數據手段和聯合懲戒等措施,法院執行質效得到明顯提升。除了上海、浙江之外,陜西省也在司法大戶局方面獲得較大進展。據悉,今年一季度陜西省各級法院共執結各類案件1.28萬件,同比上升4個百分點。去年以來,陜西全省法院發布失信被執行人信息47282例,司法拘留4722人,判處拒執罪33人,逃避、規避、抗拒執行等問題得到有效緩解。
目前,全國各地大數據司法都在有序展開。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大數據不是數據大,數據必須要有用。”業內人士表示,大數據首先需要數據類型多、體量大,其次需要計算機能識別和處理這些數據,再次還要看能否發現和找到分析處理這些數據的價值。因此,在大數據與司法相融合的過程中,各省市機構必須重視以上幾點,進一步推進司法難題的有效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