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國務院印發《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首次從國家層面認定數據是國家的基礎性戰略資源,大數據成為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新途徑。2016年環保部印發《生態環境大數據建設總體方案》,開啟“互聯網+生態環境”戰略,推動政府環境治理創新。依托大數據為環境治理提供的戰略資源和發展契機,多方面推進政府環境政策能力建設,對我國環境治理現代化和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21世紀的人類,正由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牽引著步入大數據時代,“一切皆為數據”,數據成為世界各國提升國家綜合競爭力的又一關鍵資源,也成為全球環境治理中的戰略要素和革命利器。大數據,既是一種數據,又是一種技術;既是一種應用,又是一種思維,對于環境治理變革具有極其廣泛的應用前景。
作為數據的大數據,是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技術的運用,具有“4V”特征,亦即海量的數據規模(Volume)、快速的數據處理體系(Velocity)、多樣化的數據類型(Variety)、數據本身能創造價值(Value)等。據估計,整個人類文明所獲得的全部數據中90%來自于過去兩年,到2020年全球數據使用量將達到約44ZB(1ZB=10萬億億字節),是今天的44倍。體量巨大、種類繁多、價值密度較低的大數據,對數據的分析、處理、提純、集合等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信息時代的數據已經成為國家基礎性戰略資源,加快建構生態環境大數據,能夠為現代環境管理者制定環境決策提供重要基礎和趨勢參考,數據驅動的政府環境政策日益呈現出信息化特征。
2.作為技術的大數據
作為技術的大數據,是融合計算機技術、人機交互、平面設計、數據挖掘等技術在內的新一代信息系統構架的產物,能夠對數量巨大、來源分散、各式多樣的數據進行采集、存儲、深度挖掘和關聯性分析,發現規律、創造價值,進而建立起從物理世界到數字世界和網絡世界的無縫鏈接。將大數據技術應用于環境治理,不斷提高生態環境數據挖掘、加工、增值能力,可以更全面把握人類經濟活動與環境生態危機之間的復雜聯系和深層次規律,更系統有效地監管生態環境狀況的動態變化和政策實施效果,重塑環境治理認知和實踐模式,提高環境治理的精準性、高效性和預見性,大力提升綠色生產力,促進政府環境治理現代化。
3.作為應用的大數據
作為應用的大數據,不僅指的是提供規模龐大的數據對象,更重要的是實現數據“對象、技術與應用”三位一體同步發展,推動全球進入一個將數據作為核心資產的新時代。高度疏散、結構松散、體積龐大的海量原始數據,只有經歷從數據—信息—知識—決策的完整過程,得到合理開發、深度挖掘和統一融合,從個體的、破碎的、衰老的數據變成整體的、互聯的、鮮活的數據,才會創造出現實價值和生產力效益。加快生態環境大數據技術創新與應用創新,有利于充分反映不同區域、不同群體、不同層次的民生環境訴求,優化生態環境資源配置和環境公共決策,擴大環境服務范圍和渠道,提升環境公共品服務質量,形成公平普惠、便捷高效的環境服務體系。
4.作為思維的大數據
作為思維的大數據,具有開放性、共享性、個性化、網絡化等多元特征,其革命性影響將貫穿社會治理的各個環節,深刻影響人類社會的組織形式、治理模式、決策過程和社會生活?!洞髷祿r代》的作者維克托?舍恩伯格指出,大數據時代出現了從樣本數據到全部數據、從精確數據到混雜數據、從發現因果關系到探求關聯關系的三個變化,因此將引發人類工作、生活與思維的巨大變革。大數據驅動的環境治理更強調構建跨部門、跨流域、跨區域生態環境數據資源共享共用格局,更強調環境治理的系統治理、綜合治理和協同治理,更強調多元環境治理主體協同共治,民主的、參與式的、互動式的環境治理將取代以往命令型的、單向型的管理模式。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不斷加強生態環境治理的頂層設計和路徑規劃,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執政理念上升為國家戰略。但是,我國環境形勢整體上仍然十分嚴峻,環境政策在制定、執行和評估的整體過程中存在諸多環境數據管理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