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烏鎮惹足眼球的互聯網大會除了大佬聚餐吃什么的花邊新聞,關于人工智能的一系列“談話”又成了輿論關注重點。
庫克、馬云等大佬都直白地表達出對人工智能的樂觀態度。庫克表示,并不擔心機器人會像人一樣思考,卻擔心人像機器一樣思考,馬云則認為“人類有靈魂、有信仰、要自信可以控制機器”。
事實上,老生常談的樂觀與悲觀只是表象,多年爭論、懷疑的背后,本質上是人工智能的兩種發展路線之爭:以Google、特斯拉為代表的“替代”陣營,他們推出的技術大都都是用AI去模仿人最終替代人;以蘋果、阿里為代表的“協作”陣營,他們的技術側重于讓機器做人做不了的事,形成人與機器的“協作”關系。
看似都在人工智能的統一旗幟之下,發展路線卻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兩個派別。
Google、特斯拉,極客理工男的“替代”關鍵詞
極客們大多都對技術有著瘋狂的執著,用它來形容“替代”陣營中的領頭羊Google和特斯拉再好不過。
挑起這一波很可能持續一個年代的人工智能風潮的AlphaGo,從1.0到2.0到Zero不斷爆發式進化,到Zero已經可以通過左右互搏而非吃棋譜成長,并以100:0碾壓上一代。
如此創新、如此極致,很符合極客定位。但無論如何,Google打磨的AlphaGo也只是在“替代”人進行“下圍棋”這個活動。
Google另外一個舉世矚目的人工智能項目當然是自動駕駛技術。谷歌旗下的自動駕駛項目——Waymo日前測試里程又創下了新的記錄,其自動駕駛汽車的測試里程已超過400萬英里(640萬公里),這個里程普通美國人要開300年。在這之前,Waymo已經在虛擬系統中模擬行駛了25億英里。
不止于此,這400萬公里也分段體現了極客對技術追求的進化,每個100萬公里,達成速度是遞增的,分別是18個月、14個月、8個月、8個月。
Waymo說,公眾很快就能用它的無人駕駛服務上班、上學、購物或去更多的地方。這句頗有些得意的話也反映一個現實:再厲害的自動駕駛,其AI技術所做的,也只是在模仿人的行為,“替代”人類司機開車。除了Google之外,還有更多從事無人駕駛的企業,產品思維莫不如是,用激進的方式去推動技術的發展。
比如馬斯克,一邊大放厥詞要警惕人工智能,一邊在特斯拉的自動駕駛方面層層加碼,先是與Mobileye合作,出了幾起車禍后移情Nvida,裝配Drive PX2,后來Nvida在AI浪潮下春風得意股價暴漲,不愿意受制于人的特斯拉又在最近爆出要聯合Nvida老對頭AMD自主開發自動駕駛芯片。
顯然,悲觀的馬斯克先生,在用人工智能替代人更好地駕駛這件事上比別人還要更上心。
離開自動駕駛,還有更多以“替代”為主題的技術:AI翻譯替代人工翻譯,AI助手替代手動操作,AI算法推薦替代人工推薦……不只是Google翻譯、Google助手,在模仿人類思維、替代人類執行這條路上,聚集了大量的AI“極客”。
阿里、蘋果,情懷文科男的“協作”世界觀
都說蘋果的AI發展有點落伍,不過,其一鳴驚人的ARKit卻帶有極強的深度學習烙印,為ARKit提供動力的主要技術SLAM(通俗地講就是把攝像頭放置入陌生環境,機器能夠馬上識別環境概況并模擬,從而決定AR如何成像)是典型的人工智能產物。
ARKit所做的,顯然不是人能夠完成的事,也不是在替代人的行為。另一個持樂觀態度的公司阿里也是如此,ET城市大腦、ET工業大腦都是以“協作”為為人工智能技術發展的理念基礎,其成果都體現人與機器的合作而不是替代。
大概是因為老板馬云的武俠情懷,阿里這種“協作”體現出某種文科男的情懷氣質,用協作而非狂熱的技術“替代”來實現人工智能改造世界的夢想。
本次互聯網大會,阿里云ET大腦不出意外地從來自中國、美國、英國、德國、法國、瑞典、愛爾蘭、芬蘭、韓國等國家和地區近千項互聯網領域創新成果中露出,獲得世界互聯網領先科技成果獎,成為那1/14,同等地位的還有顛覆傳統計算機的光量子計算機、華為/高通5G成果、神威太湖超級計算機應用成果等劃時代項目。
其實說來說去,這個玄乎的、創新地位頗高阿里云ET大腦本質上是一個協作式人工智能項目,是讓機器去做人做不了的事情,directadmin下載 美國虛擬主機,更像一個人類合作伙伴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