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支付正在改變著人們的衣食住行。
僅從出行而言,北京與上海均在今年實現地鐵掃碼進站,而杭州公交早在去年5月即完成支付寶全覆蓋,去年年底更是成為首個“互聯網+公交地鐵”全覆蓋的城市,這在之前都是難以想象的。
除了移動支付,大數據漸漸成出行行業的利器,在公交線路的優化、地鐵購票與進站方式的升級、出行安全與效率的提升方面,讓這個行業在短時間內脫胎換骨。
大數據的新公交
30多年前的杭州郊外,每天都有幾輛公交車緩緩駛過一望無際的田野。在農作物春種秋收的輪回間,日復一日地將沿途三個城鎮的居民送往杭州主城。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數百棟高樓拔地而起,三個城鎮承載的居民越來越多,公交線路優化需求日漸增強。這條從天都城經過丁橋開往新橋的345路被重新定位與設計,并在8月24日正式運行。當日,客流量即達近三千人次,幾乎是調整前的6倍,并且每天都在上漲。
全新的345路還有另一個名字——杭州首條“大數據常規公交”。其首末班時間、線路走向、站點設置等都是經過大數據分析而來。例如在站點設計上,常規公交線路皆為等距設置,常會出現部分站點沒人上下車,部分站點卻是每天爆滿擠不上車的情況,經過大數據分析后,客流量少的區域便會減少站點設置,而乘車需求大的區域站點密集度則會被相應增強。
在線路走向上,345路也突破常規,特意設計了一處“V”字形路線。杭州市公共交通云科技有限公司運營總監丁志強介紹稱,經過對公交卡、移動支付、高德等近半年累積數據的分析,相關人員發現該區域有三處居民小區,客流量較大且早高峰時需求最為旺盛,同時數據能夠精確定位到小區的哪個門客流量最大。“我這么繞一下,只多花三四分鐘,但能讓這幾個小區的居民平均每人少走近五百米。后來我們調查乘客滿意度時,發現這樣做之后老百姓還是很開心的。”
早在2016年,杭州公交開始實現支付寶掃描乘車后,杭州市公交集團即開始思考對相關信息與數據的利用,除了根據每個站點的客流量大小對公交線路本身進行改造之外,集團早已推出多條大流量地區之間接駁的定制公交、為大企業員工服務的商務班車、企業集群區與鄰近地鐵站之間的接駁公交、針對學校與培訓機構等的公交專線等等。
例如,113路公交經調整后,在湖濱區段停靠站點從13個縮減至1個,調整后,同樣從A地到B地,運行時間最多能比地鐵快30分鐘,高峰期也能節約15分鐘左右。此外,公交集團還特意在上下班高峰期開設一條113B路公交,專門負責地鐵口到幾個大企業的接駁,沿途只停靠4個站點,全程僅需15分鐘。
新113路成網紅公交
調整后,不僅乘客能夠節約時間、優化乘車體驗,公交車的運營時間及成本也得以縮減,運營效率大大提高。在地鐵四號線開通后,雖然少了12個站點,113路的客流量并未減少,依舊維持在調整前的八千人次左右,“實際上是一種上升。”杭州公交集團客運部副經理陳施承介紹。
用手機查看地鐵擁擠程度
每一位初到上海的人,都會發現上海的地鐵站與其它地方有一個很大的不同——換零錢和買票需要分別到兩個不同的窗口進行操作,售票處只接受零錢買票,不提供找零功能。據工作人員介紹,這是為了培養乘客帶零錢的習慣,提高售票窗口的效率,節省購票時間。
據了解,在五一、十一等旅游高峰期,一名售票員每天最少能賣出五千張地鐵票,最高能賣出一萬張。對日均接待客流規模超千萬的上海地鐵而言,為乘客節約哪怕一秒鐘的等待時間,都能在很大程度上緩解整個地鐵站的擁擠,減少事故發生的可能。
因此,上海地鐵站對自動化、信息化、智慧化的需求極強,對此的落實亦走在全國前列。公開信息顯示,截止8月底,上海地鐵已實現全網所有閘機二維碼進站的功能,這在國內并不新鮮。但這一功能的載體,是由一款名為“metro大都會”的手機App所承載的。
例如,在出行安全方面,目前上海地鐵所有車廂內都設有藍牙信標,乘客可以通過metro大都會將自己的定位精確至車廂號,并上報自身及車廂內情況。同時,乘客還可以在App上看到每趟地鐵內志愿者的分布及到崗情況,以及時取得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