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而言之,居民餐飲已經進入大眾化消費時代,傳統餐飲需要轉變的不僅僅是思維,還應站在消費者的角度去觀摩市場,引領消費者產生消費共識,而不是一味地去迎合。未來的餐飲市場依舊是一片繁榮景象,文章最后給傳統餐飲的建議是:邁過去,海闊天空。
舉個例子,目前幾乎商場里的餐飲店用餐前都會先排號。與之前不同的是,之前需要在店面附近等待服務員叫號,不留神還可能會錯號。據了解現在只要將排號紙上的二維碼一掃,輪到用餐時自然會有提示提醒,不用擔心會錯號,甚至等待排隊的過程中可以做其他的事情,比如逛街等等。
很明顯,眾多餐飲公司都想借用微信的一臂之力,對自己的品牌進行傳播。于是紛紛開始注冊公眾號,在公眾號里寫幾篇推文、發券、利用轉發集贊惠利等方式宣傳新產品。實際上這并不是互聯網轉型啊,只是將線下推廣轉成了線上,頂多算是運用了O2O模式,談不上互聯網轉型。
如日中天的互聯網勢力使傳統餐飲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脅,不少觀點總結傳統餐飲估計是要喊停了。于是傳統餐飲只能暗自祈禱,或者機靈點的傳統餐飲企業會“交學費”求變。畢竟行家們都很清楚,再不改變可能真的要餓死了。
實際上通過線上線下做活動最頻繁的要數眾多的飲品類企業。比如蒙牛、伊利等品牌,通過舉辦活動,拉動路人消費者以掃描二維碼的方式進場參與活動。值得一提的是,往往消費者們在參與活動前的一個步驟是關注企業相關的公眾號,手段見怪不怪,傳統企業就是想借消費者的關注度來促進其品牌宣傳。
此外2011年創立,有著“茶界星巴克”之稱的茶香書香在2017年的1月1日宣布了所有門店暫停對外營業。開張一個月營業額就達到了40萬的茶飲企業,突然關店在業界難免會引起不少議論,但其實一想,關店的原因大同小異,無非就是賺不到錢了。
雖說周黑鴨是鴨脖中的戰斗機,過去幾年業績如火箭般躥升,但進入2018年,居然也悄悄熄火了。2018年半年報顯示,周黑鴨營收15.97億元,同比下降1.3%,歸屬股東的凈利潤是3.32億,同比下降了17.3%,鴨產品總銷量18000噸,比去年減少了1200噸。今年以來,周黑鴨的股價下跌了50%,用“戴維斯雙殺效應”解釋也不無道理啊。
這個其實是一個好的趨勢,餐飲企業通過互聯網將用戶數據進行整合,比傳統餐飲公司的人工數據整合要快,且準確得多。
那么,未來傳統餐飲企業將何去何從?
大部分的傳統餐飲企業都以為只要讓門店擴張了就可以將知名度遠揚。可實際上沒做好市場調查就張羅著選址開店、廣告、宣傳,最后很可能只會在加劇砸錢后,逐漸走向墜落。
此外,互聯網加速升級,傳統餐飲餓久了不得不改變。因此,企業在拿不定主意未來將如何走的時候,不妨提前交些學費在行業試水,亞洲服務器租用 歐洲服務器,可能總比自己摸索不成后宣布破產要強得多。
無論各位餐飲大佬如何花樣出招,都應該清楚,全面互聯網化的餐飲應該具備產品數字化、消費數據化、用戶社交化、品牌社群化等特點。這一點,傳統餐飲企業應當引起重視。
這恰恰說明了,周黑鴨的客源在流失。客源的流失直接降低了收入,快速的擴張直接增加了成本,所以利潤才以更大的幅度下降。
部分餐飲企業的觀點是,多元化的飲食分類總能吸引不同需求的顧客,不僅能讓顧客可以喝早茶、下午茶,還可以吃正餐。舉個例子,很多茶餐廳的環境和裝修都還算不錯,茶餐廳一般會具備幾個固定的套餐或者飲品,不僅提供了中式點心,還提供了粵菜、西餐、涼菜等不同品類的美食。
閉門造車:多元化后疲于經營
在資本層面,傳統餐飲企業若可以通過資本跨界重組的行為,有效地去彌補了產業集中度分散的狀況,那么現實的資本回報也將成為行業進一步集中的內在動力。而且,未來基于資本層面的餐飲眾創、眾籌平臺與創業、產業投資等相融合的局面,或將成為餐飲業下一個良好發展趨勢。這點咖啡界星巴克與阿里、瑞幸與騰訊等傳統餐飲與互聯網平臺的合作就體現得淋漓盡致。
結果卻不盡人意,由于餐廳什么都做,餐飲品種涉及眾多,從中餐到西餐,然而卻做得不夠精。其中原因似乎是經營業務線“太雜”,再加上消費者對消費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茶餐廳的盈利并不樂觀,最終的結果是經營的時間不會太長久。其中廣州本地不少茶餐廳就有諸多這樣的例子。
另外,有轉型苗頭的傳統餐飲應當分清楚打造互聯網平臺與線上線下結合的區別,一味地搞線上線下并不是真正地轉型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