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力的付出,收獲了豐碩的成果。目前,“校農結合”由“校 農”發展成“企 農”、“醫 農”、“機關 農”到“N 農”多種結合模式。在“校農結合”幫扶下,2017年平塘縣卡蒲毛南族鄉新關、擺卡兩個一類貧困村率先在全縣出列,全鄉地區生產總值完成1.45億元,同比增長18.8%,人均可支配收入8305.5元,貧困戶減少398戶1433人,貧困發生率降至2.68%,下降了11.22個百分點,全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程度達到93.5%。
隨著“校農結合預約直銷平臺”正式開通試運行,“校農結合”走向“互聯網 ”,黔南師院“校農結合”采購方式升級為“線上訂單、線下配送”,學院直購網絡平臺正在積極調試和增加功能,計劃完善后接入“中國農校對接服務網”,在全國高校食堂采購上實現網上訂單交易、支付、融資、第三方認證,在全國范圍內實施“校農結合”全國配送。
作為“校農結合”先驅者,黔南民族師范學院利用高校人力、智力、技術、信息、消費等優勢,以產業發展為中心,以幫助解決貧困農戶“賣難”為突破口,通過“定點采購、產業培扶、基地建設、示范引領”的辦法,開創貴州高校“校農結合”助推脫貧攻堅新模式,掀起了一場舌尖上的扶貧浪潮。
2018年9月,黔南民族師范學院“校農結合預約直銷平臺”正式開通試運行。通過手機APP,學院食堂、教職工以及商家均可實行“線上訂單、線下配送”采購。
為探索不同類型貧困戶精準扶貧方式,學院由11個二級學院對11種類型貧困實行“一對一”精準探索試驗;
為解決收購產品安全問題,學院在省農委、省教育廳等幫助下,快速配備與全州食品監督進行聯網檢測的設備;
為幫助貧困農戶調整產品結構,學院積極引導貧困農戶生產適銷對路的農產品;
……
“校農結合”不是簡單收購“了事”。黔南師院組織各學院和職能部門,在貧困村配套教育培訓、科技服務、課題研究、成果轉化、實習實踐等基地建設,加快定點貧困村調整結構發展產業。先后建成了7個規模養殖示范點、2個規模商品蔬菜基地、3個產學研基地、3個配送站,以及農殘檢測、測土配方、冷儲庫、實用技術培訓中心、新時代農民講習所等一批配套設施。
為解決學院與農戶間產銷銜接問題,學院成立了“校農結合”專班開展工作;
“校農結合”精準扶貧軟件將每一戶貧困戶的基本情況納入網絡管理,每個貧困戶家庭、農產品生產、收入情況都可以通過系統查看到,對貧困戶脫貧程度提供科學的依據,也為“五個精準到戶”監測提供大數據支撐。
為消除老百姓的顧慮,學院在當地政府的見證下,與貧困村合作社簽訂到2020年定購合同;
,免備案空間 香港服務器,directadmin安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