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貴州搶抓大數據發展機遇,推動各行業與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融合發展。畢節市積極落實貴州大數據發展戰略,在畢節市委、市政府的領導與支持下,畢節市農業農村局(原畢節市農業委員會)于2015年年底啟動畢節農業大數據中心(以下簡稱“中心”)項目建設,該項目由北京農信通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農信通”)承建,雙方簽署了長期運營協議,將共同探索大數據在農業領域的創新應用模式,推動畢節市的大數據發展應用。
中心通過建成“1+3+4”農業大數據綜合服務體系,即一個農業綜合支撐服務平臺,畢節市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烏蒙山寶·畢節珍好”品牌運營和農產品智能展銷中心、農業大數據展示體驗中心、農業質量安全檢驗檢疫及綜合信息服務中心三大中心,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服務四大體系,創立了農業大數據應用與服務的“畢節模式”。
消耗大量人力物力進行種植、養殖,結果農產品質量不高,是當前農業發展的一大痛點。農業作為畢節主要產業之一,如何從根本上解決生產層面的問題,畢節市探索出了一條創新之路。2015年起,畢節市農業農村局聯合農信通利用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開發了一系列針對農產品種植環節的大數據系統平臺。
中心工作人員鞠偉告訴記者,他們開發的大田物聯網生產大數據應用系統可通過安裝物聯網智能控制一體機、生長圖片采集器等一系列互聯網終端設備,實時監測農業環境的溫度、濕度、光照度、土壤水分、土壤溫度、二氧化碳濃度等數據信息并上傳至云端,運用云計算技術對收集到的海量數據進行分析,進而實現苗情監測預警、農作物災情監測預警、土壤墑情監測預警、病蟲監測預警、土配方施肥需求等,通過對農產品信息進行全方位的數字化監測、控制和管理,可實現農作物高質量生產。
過去,大多數農業經營者由于對市場數據不了解,盲目地大批量種植生產某種農產品,導致農產品滯銷。事實上,除了對市場數據不了解外,經營模式過于傳統也是導致農產品賣不好、農民收入不高的重大原因。在畢節農業大數據中心,有這么一些平臺,可以為農業經營者解決農產品銷售難的痛點。
畢節運用大數據和互聯網技術,打造新型的大數據+農超對接、大數據+市場行情監測、大數據+物流優化于一體的農產品電子商務模式。讓農村沒有實體店的創業農民也可以通過手機端享受到代買、代賣、信息推送、綜合繳費等服務,為信息進村入戶工程插上快速發展的翅膀。
鞠偉說到:“過去,農民生產出大量的草莓、葡萄等水果之后,由于商業模式單一,品牌意識欠缺,導致產品賣不出。現在我們通過大數據,打造訂單農業電商服務平臺,通過互動娛樂的形式開展果樹認購、種植、采摘以及遠程追溯等活動,按需種植,消除了農戶的后顧之憂”。大數據“訂單式”的種植銷售模式,通過對買賣雙方進行數據畫像,實現農產品精準銷售。
畢節市結合當地現代農業生態觀光園資源優勢,搭建F2F土地眾籌與訂單農業電子商務平臺,消費者可以全程監控訂購的農產品,實現從采摘到廚房的全程自主監管,還可以獲得免費到實地親身實踐種植和住宿的附加體驗,這種從生態農場到大眾生活的O2O互聯網模式,讓人們樂享“生態、溯源、健康、實惠”的生態產品,進一步確保農產品賣得出、賣得好。
大數據+農業,數據化管理全程可控、可用
記者了解到,在農業投入品監督大數據應用系統中農戶可實現對農資生產、批發、零售到最終使用的各個環節進行全程監督;除此之外,針對農產品安全問題,農信通研發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與追溯大數據應用系統,國內服務器租用服務器托管,該系統在運用大數據采集共享與實時分析技術的基礎上,創新應用二維碼、RFD等先進技術,讓消費者買到帶有二維碼標簽的農產品,只需要通過上網、手機掃描產品二維碼即可了解產品的全部履歷數據,確保產品安全可靠;農業監測預警輿情系統通過先進的信息采集與大數據技術,對相關業務系統中產生的涉農社會輿情信息進行監測、分析、研判和預警并生成報告,可為各級農業部門提供決策支持,并實現農業系統輿情工作的調度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