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將即將到來的智能互聯時代比作一顆樹的話,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無疑是這顆樹的枝干,決定著物聯網的生長態勢與繁茂程度。而數據,更像是培育物聯網這顆樹的土壤,同時為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源源不斷的輸送著養分。其代表的實質便是,數據并非智能物聯時代的推動者,而是締造者。
同樣,于企業而言,數字化轉型已非選擇題,而是必答題。而在轉型數字化的過程中,轉型并非是企業的最終目的,而是如何通過轉型實現效益最大化。因此,革新服務器、存儲、網絡等基礎設施適應新技術的需求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如何通過基礎設施的革新挖掘數據的潛在價值,進而將其轉化為企業在未來生存中的"干糧"。
從以上兩方面可以看到,大到人類社會發展,小到企業生存競爭,數據或直接或間接決定著未來。
光鮮的背后
另一方面,這一決定未來的核心要素,卻同樣給我們帶來了擔憂和挑戰。首當其沖的,自然是數據洪流問題。
IDC相關報告指出,從2011年到2018年,全球數據爆發式增長了18倍。在智能設備、物聯網的帶動下,數據將會持續高速增長。預計到2025年,中國的數據量將從現在的7.6ZB增長到48.6ZB,而全球的數據量將劇增至現在的10倍,達到163ZB。對企業而言,數據洪流帶來的挑戰不僅僅是單方面的計算,同時包括傳輸、存儲及分析一系列難題。
因此,無論是對于云端大量復雜的應用,還是邊緣小型低功耗移動設備,客戶無時無刻不在尋求能夠跨越計算、連貫性處理、分析、存儲、傳輸數據的解決方案,從而將數據轉化為企業的洞察力以及競爭優勢。
其次,數據如何推動人工智能和5G應用。人工智能將驅動第四次工業革命已成不爭的事實,5G的傳輸速度、帶寬及時延也使得AR/VR、自動駕駛等應用成為現實。而如何從海量數據中挖掘行之有效的數據,使得AI算法更精準、模型訓練更快速成為人工智能發展的難題。同樣,將數據更為合理的分析處理,以得到更好的5G應用體驗成為業界共同思考的話題。
眾所周知,2019年是英特爾度過50周年生日的第一個年頭。而在英特爾看來,2019年的意義遠不于此。近幾年,英特爾宣布將戰略從以晶體管為中心轉向以數據為中心,旨在通過一系列以數據為中心的創新,為客戶提供覆蓋從云端到網絡再到邊緣全方面的更快傳輸數據、存儲更多數據,處理一切數據的解決方案,推動數字經濟和智能互聯時代的到來。
"思而后行",一直是中國人、企業和組織為人處事的準則。那么,對于在中國扎根這么多年的英特爾而言,"思而后行"又能否影響到這一外生土長的企業呢?對于"以數據為中心",英特爾又有哪些思考與實踐呢?
產品創新-以數據為中心的外在體現
毫無疑問,處理器、存儲器是英特爾最廣為人知的產品。從過去到今天,在推動人類走向信息化的過程中,英特爾的酷睿/至強等處理器以及固態硬盤產品功不可沒。而從今天到未來,人類社會走向數字化的進程中,處理器、存儲器依然必不可少。
由此,今年4月份,英特爾全球近乎同步發布了第二代至強可擴展處理器及革命性的傲騰數據中心級持久內存。其中,第二代至強可擴展處理器集成英特爾深度學習加速(DL Boost)技術,實現了在性能、人工智能推理、網絡功能、持續內存帶寬和安全等方面的飛躍,滿足面向未來應用的計算處理要求。
而傲騰數據中心級持久內存采用新型3D Xpoint介質,將內存般的性能及存儲般的持久性與大容量性集一身,填補了內存與NAND SSD之間的性能鴻溝,同時讓數據更靠近內存,為客戶提供同性能下最具性價比的解決方案。
同時,除第二代至強可擴展處理器及傲騰數據中心級持久內存外,英特爾也在積極部署網絡、人工智能、邊緣計算、物聯網等領域產品,如MOVIDIUS、NERVANA、ATOM、FPGA等計算產品,傲騰SSD固態硬盤,硅光子、800系列以太網卡等網絡產品,以滿足數字化進程中客戶對云、網、端多方面工作負載的需求。
六大技術支柱-以數據為中心的內在動力
"沒有技術加持的硬件產品無疑是件沒有靈魂的破銅爛鐵",在即將到來的智能互聯時代,這句話將體現得更加明顯。透過產品創新,英特爾"以數據為中心"的內在更是對六大技術的突破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