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以“化繁為簡 智創未來”為主題的達夢DM8新品發布會在北京盛大召開,面對新技術的迭代創新,達夢公司在本次大會上發布了新一代產品DM8,推出了達夢數據共享集群(DM DSC)、透明分布式數據庫、數據庫彈性計算、達夢混合事務分析處理技術等面向未來的技術架構。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黨組副書記、總經理張冬辰,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方濱興,工業控制系統產業聯盟理事長、國家電網電力調度中心原副主任辛耀中,中國航信副總工程師彭明田,武漢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黨組書記、主任梁鐵中等50余位領導專家,以及國家發改委、科技部、工信部、外交部、人社部、檢察院、中石化、中石油、中國航信、國家電網、湖北銀行等國家部委、用戶、合作伙伴、投資機構、媒體和1000余位嘉賓,共同見證了這一重磅新品的問世。
達夢公司董事長馮裕才發表了 “從達夢發展看中國數據庫四十年”的主題演講,達夢作為中國數據庫行業的實踐者和推動者,見證了中國數據庫從無到有,再到百花齊放的40年風雨歷程。多年來,達夢始終堅持原始創新、獨立研發,掌握數據管理與數據分析核心技術,重視人才培養,持續提升造血能力,關注中國數據庫市場的發展,緊貼中國用戶需求,成功推出了一系列符合中國國情和企業實際需求的數據庫產品。
四大架構持續演進
如今,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飛速發展,面對各種結構化和非結構化的數據,不可能用一種技術架構解決所有問題。歷時五年的精心打磨,DM8為用戶帶來了359項產品細節更新,易用性更強,在數據庫技術架構方面引入了大量新的技術特性,此次發布會重點發布了四大技術架構,并實現共通共存:分別是面向關鍵業務的解決方案——達夢數據共享集群(DM DSC);達夢分布式事務處理架構——透明分布式數據庫;達夢分布式動態分析架構——數據庫彈性計算;以及達夢混合事務分析處理技術——行列融合2.0,這些都是達夢堅守通用、簡潔理念,面向未來技術挑戰進行調整的成果。
近年來,大數據、分布式、人工智能等技術逐漸興起,達夢有條件、有意識地開始調整數據庫架構。馮裕才表示:“數據庫體系架構調整的工作量以及難度系數都非常大,免備案主機,達夢數據庫從過去的集中式調整為分布式,從過去的計算與存儲綁定,調整為現在的計算與存儲分離,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達夢高級副總裁、數據庫總設計師韓朱忠
達夢高級副總裁、數據庫總設計師韓朱忠表示,甲骨文的歷史負擔更重,為了兼容歷史數據,甲骨文在內部架構上也更容易出現問題。達夢的歷史負擔比較輕,所以更注重架構,追求以最小的代價實現最豐富的功能。為了解決高可用性的需求,達夢數據庫推出了主備架構。為了在芯片級國產化場景里應用開來,達夢數據庫推出了讀寫分離架構。面對大數據需求,達夢數據庫推出了大規模并行計算架構。值得一提的是,DM8遵循“同源性”以及“一套代碼、一份介質、按需搭建”的集群設計理念,亞洲服務器,集群基于單機系統構建,重用了超過95%的代碼路徑,實現了集群與單機系統總體表現相同的性能。
達夢數據庫單機和集群的性能一致,是客戶需求驅動的結果。韓朱忠表示:“對于達夢來說,客戶能夠給國產數據庫廠商提供機會,相當珍貴,在客戶需求和市場的驅動下,達夢不得已而為之,做下來發現這條路非常順暢,通過一套代碼、一份介質,從開發到測試只需要一套標準,集群在單機的基礎上加了一個通訊層,很多代碼都可以重用,既節約了成本,也達到了客戶的期望。”
為大數據、人工智能做好準備
在馮裕才看來,新一代數據庫系統應該微型化,將來可以針對不同的行業、應用,用不同的體系架構、不同的算法和產品去解決問題,可以通過拆分、組合形成不同版本。他提到,關系型數據庫也可以做到微服務化,實現企業與客戶各自的靈活組合,這是一個理想狀態,達夢已開始關注微服務領域,他坦言至少需要兩代產品才能實現。與此同時,馮裕才強調:“達夢數據庫已經為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打好基礎,會按照這條技術路線一直走下去。”
馮裕才提到,未來數據庫和人工智能的聯系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通過機器學習解決自身業務的優化,也就是甲骨文提出的自治。
二、人工智能需要全量數據,需要依靠新一代數據庫來實現彈性擴容,為人工智能的超大數據量做好準備;
三、大數據平臺需要考慮如何接入已經成熟的人工智能產品與應用成果,如人臉識別、語音識別等。
DM8支持更多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