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雙11”有了新玩法,電商平臺紛紛拉長促銷戰線,在10月末就開啟“雙11”預售,促銷活動從數日延長至半個月。超長“雙11”的背后,不僅是電商平臺的競爭,也是快遞速度的較量。物資儲備、車輛調配、人員增補……多家快遞公司鉚足了勁應戰“雙11”。
在順豐速運海南省海口市美蘭中轉場,工作人員正在進行快遞分揀、打包 ——新華社攝
更迅速——“下單送達”效率高
“這是我網購七八年以來,收快遞最快的一次。”家住鄭州的薛女士11月1日凌晨付完“雙11”預售尾款,云服務器,25分鐘后就收到快遞,這讓她驚嘆不已。跟往年相比,今年“雙11”快遞到貨速度明顯變快了,不少人睡前下單,第二天醒來就能收件。
為何這么快?原來,許多快遞公司推出了“預售極速達”服務,通過預售前置倉模式,將已付定金的預售商品提前送到距離買家最近的快遞站點和社區,待買家付完尾款后即可就近發貨、快速送達。此外還有一種更快的“分鐘達”,快遞公司提前將預售商品投遞到快遞柜,買家付完尾款會收到驗證碼,憑碼就可以立即取件。
對此,清華大學互聯網產業研究院副院長兼物流產業研究中心主任劉大成說:“這實際上是以提前布置倉儲的形式代替運輸,實現了物流各環節的資源優化配置,預售制還可以通過大數據分析來指導配送,服務器租用,讓供需之間更精準地匹配,可以有效減少成本、提高效率。”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盤和林接受采訪時說,搶先購將“雙11”購物進行分流,很大程度上緩解了物流壓力。同時,采取預付模式能夠給快遞充分的準備時間,相當于提前根據買賣情況進行商品布局,可以讓消費者享受下單即送達的美好體驗。
國家郵政局相關負責人近日表示,今年快遞業務旺季范圍自11月初至2021年春節(2月12日)前夕,共計103天。“雙11”期間會出現快遞旺季峰值,全行業處理的郵(快)件業務量將達57.8億件,預計日均快遞業務量達4.9億件,約為日常業務量的2倍。
面對如此龐大的快遞量,快遞企業該如何保障高效收發及配送?據悉,全國快遞企業已新增49萬臨時用工人員、10萬輛汽車和539萬平方米處理場地,以此加大運能儲備。鐵路部門也加強與電商、快遞企業合作,首次試點用“復興號”動車組整列裝運快件,為適應物流市場需求,鐵路部門把電商黃金周運輸期從往年的10天延長為20天,并推出“高鐵極速達”等服務,覆蓋全國80余個大中城市。“這意味著中國快遞行業愈加成熟,運營管理愈加科學。”盤和林表示。
更聰明——智能裝備應用廣
快遞企業能應對包裹數量的高速增長,電子面單的普及應用發揮了關鍵作用。“過去我們郵政快遞的面單是用手寫的,現在基本上不需要了,都是電子面單,比重幾乎達到了99%以上。通過這個,一是環保了,二是運轉效率提高得很明顯。過去我們處理一個快遞,光是寫面單就要10分鐘左右,現在處理一個不到2分鐘。按照一年處理800億件快遞計算,此舉每年能為社會節約大量的資源。”國家郵政局局長馬軍勝說。
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無人車、無人機等技術的運用,快遞越來越有“科技范兒”,分揀機器人、大數據AI調度等智能化裝備應用廣泛,讓分揀效率大大提升。據悉,近5年中國新增了313個配備全自動分揀設備的樞紐,有效提高快遞的整體自動化水平。中國科學院大學經管學院教授呂本富說,從電動車到無人機、無人車,物流的運載工具越來越先進,此外隨著大數據的豐富,快遞的調度系統越來越現代化,這些成為物流行業科技進步的主要方向。在呂本富看來,時效是快遞公司最核心的競爭力,此外,快遞品類越豐富,競爭力也越強。
近幾年中國快遞企業綜合實力大幅增強,據介紹,目前已有7家快遞企業上市,其中有3家品牌快遞企業今年的業務收入規模突破了1000億元。盤和林介紹,快遞行業的整體發展來自其背后科技的力量,在倉庫管理等方面有許多典型的科技賦能場景,例如現在國內很多大型快遞倉庫機械化水平非常高,攝像頭會收集站內所有數據,隨后企業采用大數據分析協助分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