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智慧城市建設快速發展,國家頂層設計與政策也正逐步到位。近日在2017智慧城市論壇上,中國通信信息研究院副院長王志勤表示,智慧城市發展首先會在一些新型基礎設施上發力,建立集中式的一體化的數據中心,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都是智慧城市建設的重點。然而在實踐中,如何收集、維護、應用這些數據成為智慧城市建設的一大難題。
智慧城市正成為我國新型城鎮化一個重要的方向。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6年城鎮常駐人口7.9億,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重57.35%,同時我國城鎮化面臨人口資源環境和交通壓力,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大城市病凸顯,霧霾、交通擁堵、城市管理、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等矛盾日益突出,綠色智慧成為當前城市建設迫切訴求,也是提高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徑,并成為新型城鎮化重要戰略方向。
因此,“十三五”期間我國把智慧城市作為新型城鎮化發展的一個重點方向,今年又提出以“互聯網+”為代表的特色智慧小鎮,打造1000個特色智慧小鎮。
目前,全國各地正在積極推進政務云的建設,打造數據信息平臺。
“智慧城市將逐漸建立以數據為基礎的信用體系。這種信用體系建立以后,會給大家帶來諸多便利。例如在納稅環節,人們可以通過掃碼完成納稅;在醫療領域,信譽較高的人可以先就診后付費等”。王志勤表示。
據中國商報記者了解,智慧城市的應用主要分為三類,第一類面向2C公共客戶,即提供教育、醫療、交通、環保等民生體系的服務;第二類面向政府客戶,現在很多地方的政府正在著力建設智慧城市,在這個層面上最重要的是規范化的基礎的政府服務。第三個應用面向產業2B的服務,即促進產業的升級轉型。這三個層面的應用,無一不基于大數據建立的信息系統。
值得關注的是,政務大數據就是智慧城市數據基礎的重要組成部分。北京市信息資源管理中心總工程師穆勇對包括中國商報記者在內的媒體介紹道,政務大數據一部分是從業務辦理過程中或是提供服務過程中產生的數據,還有一部分是政府部門或相關機構進行調查獲取的數據,以及通過物理設施、互聯網、物聯網相關系統采集的各個方面的一些數據。通過政務大數據,政府的決策會更加精細化,除了傳統的自有信息采集、匯總、加工、形成圖表的模式之外,有關部門還可以從一些互聯網企業或采購端購買一些數據進行融合,從而關注到傳統模式下不能關注到的問題。
此外,政府熱線、視頻、音頻也積累了大量的數據,以前,保留一段時間的資料就刪除掉,但由于技術手段的成熟,處理這些數據的能力在增強,有關部門可以深度挖掘這些數據的價值,然后開展相關工作。
大數據的應用需要政務云的管理,云計算為政務大數據提供云的環境。目前,全國各地也在積極推進政務云的建設,吉隆坡服務器 大馬伺服器,打造數據信息平臺。以南京為例,作為較早提出智慧城市理念的城市,智慧南京主要建設一個中心、一個平臺、四個數據庫、五個重點目標應用。一個中心主要指南京市政務服務中心,一個平臺指南京市城市運營管理平臺,四個數據庫分別是居民數據庫、企業數據庫、政府資源數據庫以及城市數據庫。
城市關鍵數據集中之后,香港站群服務器 美國服務器,南京市政府能夠及時感知城市運行管理情況,以便進行有效決策。不僅是南京,浙江嘉興政務云目前也已經完成了51個局委辦、200個核心業務上云,政府5年的TCO成本節約了37%。
難題頗多亟待解決
智慧城市建設應該是循序漸進的一個過程,要堅持分期分類,根據城市本身地理資源優勢、社會生活經濟發展水平等,使每個城市都能在自己的智慧程度之上有序推進。
盡管多方看好,然而在發展過程中仍存在不少難題亟待解決。“前兩年更多的是炒作概念,現在正在慢慢走向成熟,真正能夠使用或收到相關效果還得十年以上的時間。”穆勇說道。
以大數據為基礎的智慧城市建設,在實踐中也面臨許多難題。首要問題就是數據共享存在壁壘,部門之間協調十分困難。在建設大數據過程中,需要各部門數據匯集到數據中心,但目前各部門管理體系呈現條線化,各部門出于各自的考慮很難完全進行數據共享,把這些數據匯集到一起非常困難。
同時,數據的可用性也存在問題。智慧城市的建設需要對數據進行實時更新,但是許多部門的數據匯集頻率低,據了解,有些部門一個月甚至半年才更新一次數據,數據的有效性便會存在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