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冷的機器永遠無法體會作為一個人的感覺,所以,即便是足夠智能化的機器得出的結論仍太過于理性化,缺乏實際、時效性。而現代化互聯網服務,通過數據分析的結論來提供的產品服務真的就如想象中的那么美好嗎 不盡然。
現在的網約車平臺使用的是動態價格調整的模式,在早晚高峰期間、車輛供不應求的時候,就會啟動動態的價格調整,平時四五十元的路程可能會調整到一百多元,德國機房主機 波蘭服務器,有的是1.5倍的價格,有的則是好幾倍的價格。那么,這樣的價格調整,對于用戶是否合理 平臺基于大數據規則進行動態的價格調整究竟有沒有提高網約車的服務水平
從技術的角度來講,動態價格調整的觸發要兩個條件,一個是時間,一個是網約車的數量。一般在早晚高峰期間以及晚間,叫車都會漲價,或是1.3倍或是1.5倍;當某一時段、某個地區的訂單劇增,而周圍可提供服務的車輛數量又無法滿足用戶的需求時,系統會自動預警,將該區域的訂單價格上調,方便其他較遠處的車輛前來應急,這個時候就會產生高于市場平均價格的訂單,也就是所謂的動態價格調整。
在這個時候,用戶就不樂意了,美國云服務器 江西電信服務器,本來就不怎么容易打到車,而且還漲價,怎么能接受得了 平臺提供動態漲價服務是不是合理的 到底是服務了司機還是服務了乘客
平臺的應用思維需要轉變,乘客和司機同等重要
近日作家六六評論乘坐滴滴太貴了,后來平臺也及時作了回復。按照回復的內容可以看很出來,表面上雖然很恭敬,但是并沒有解決用戶的問題。也就是說平臺認為自己的動態價格調整沒錯,以后還會繼續使用動態調整,他忽略了作為乘客的六六的感受。那么,下一次,六六可能就不會再乘坐滴滴的網約車了,平臺這樣做其實并沒有解決根本的問題。
在國內收購優步中國之后,滴滴成為最大的網約車出行平臺,不過監管層面出臺的政策也使得滴滴損失了很大一部分的司機隊伍,尤其在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這就使得運力萎縮,乘客有時候叫不到車,或者約到的車還是漲價來的,用戶自然不會買賬,長此以往平臺的服務誰來買單 盈利靠什么來呢
這是一個公關事件,起碼對于六六的之一平臺應給予正面的回應。一方面要說明平臺的動態價格調整是有必要的,相比此前打車難來說能提供服務就是平臺的責任。另一個方面,平臺還要站咋消費者的角度來安撫乘客,當然并不是屈膝認錯,而是要有立場的回應乘客的質疑。
大數據技術并不成熟
Uber此前就因為動態漲價被投訴并指責其沒有人性,前段時間巴黎因遭受恐怖襲擊而導致部分地區的乘車需求大增,基于大數據的動態調價規則,Uber就漲價了,司機當然樂見其成,只是乘客就不滿了,有評價說“用如此悲傷的時刻來達到自己的商業目的,這實在令人所不齒”!也就是說,大數據無法適時的計算出乘車需求大增背后的原因,到底是早晚上班高峰,還是有意外事件發生,到時,要不要采取其他措施來避免不成熟的動態調價。
雖然Uber回應說在事發30分鐘后已經關停了“峰時定價”并在當天剩下的時間里免費送乘客回家,但是即便如,此事后仍然有很多人批評Uber的行為,也有經濟學者認為動態價格調整是網約車賺取暴利的幌子,無論如何,這個公眾形象是難以維護了。
而動態價格調整機制中司機有很大的主動權,他們可以在適當的范圍內進行乘車價格上浮倍數的調整,網約車平臺只是設定一個高低值而已。而且平臺聲明,所有的上漲收費均返回給司機,以試圖將自己的責任撇清,但用戶會買賬嗎
平臺如何面對“暴雨”、“恐襲”下的動態價格調整
其實這些都是不可抗力造成的災難,平臺當然無法事前預測,只能盡可能早的發現這樣的事件,并做出合理的反應。而動態價格調整機制的觸發在很多情況下就會適時承擔漲價的角色,要解決這樣的問題,就需要設立一個緊急狀態的定價機制,或者將大數據的接口與當地的實時動態相連接,或者由當地的運營人員手動操作,出現意外的情況時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觸發緊急定價機制。
當然,這些都是可實現的,就看平臺是否愿意這樣去操作,畢竟發生突發的事件的概率太低,系統功能的研發成本與實際的使用率可能并不是匹配的。正是如此,平臺更不愿意花太多的精力和時間在上面。
網約車平臺動態價格調整到底貴不貴 相比打車難用戶如何進行選擇性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