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并不是指單一的某一種技術,更多的是指總體的“趨勢”,即所有產業會朝著什么樣的方向發展。作為“技術”而言,其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就是無法預測,但是趨勢是可以預測的。
趨勢一:認知 “我們需要改變思維方式,做有創造性的工作。”
隨著社會越來越智能化,所有的東西都會更加智能,例如在醫院或者診所,放射科的照片已經可以被人工智能分析;在飛機駕駛中,大部分時間都是人工智能在操縱飛機;開車時使用的自動擋也是人工智能在操作汽車。我們生活中已經有很多方面和人工智能息息相關。
重要的一點是我們為什么想要人工智能?因為人工智能和人的思維是不同的。例如我們為什么想要人工智能來開車?因為人工智能不會受到外界的干擾,人在開車的時候可能會突然分神,而人工智能或者自動駕駛是不會的。
人工智能有不同的認知方式和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在一定的維度上甚至會超越人類的思維方式,我們需要充分運用這種思維方式。我們可以發明出不同的AI,不同的模式,來強化我們的視角,這樣我們就能夠更好地完成人工智能,但這是很難的。不管在商業模式的角度上,還是在科技的角度上都是很難的。人腦很難復制,所以我們有兩步可以走,第一步就是要發明一個新的思維模式——大腦模式,來幫助我們解決這些問題;第二步就是要找到一種解決方式來使用這種思維模式。
我們需要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改變思維方式比其它的事情更加重要。
第一次工業革命帶來了第一次人力的解放,而人工智能又帶來一次人力的解放。很多人擔心在未來會不會有很多工作都不需要人類了,人工智能會不會替代人類。
所有的工作其實都可以歸為不同的類別,有一些工作可以由機器人來做,有些工作機器人就做不了,我們需要做的就是重新定義人工智能,而不是被其所替代。我們可以將那些高效率、可重復性的工作交給機器人去做,而那些低效率、具有創造性的工作都由我們人類去做,比如人際交往、藝術、科技發明等領域的工作。
我們可以嘗試不僅僅單純地讓人工智能或者機器人來工作,而是說把人工智能和人融合在一起,這兩個個體都有自己獨立的思考,融合在一起就是強強聯合了。所以未來我們是否能夠成功,就要看人和人工智能能夠多么無縫地銜接在一起。
趨勢二:互動 “互聯網正在從知識、信息邁向更加注重體驗。”
我認為未來的技術將會發展的另外一個方向,就是會越來越互動。過去在工業革命的時候,我們生產了桌子,但是桌子與我們人類并沒有很多互動。在未來,我們的整個身體,所有的姿勢和動作都會被轉化成數據,我們與人工智能會進行互動。人工智能能夠通過觀察小小的動作、手勢,甚至包括一些微動作、臉部的微表情,做出相應的反應。今后,我們可以用自己的動作與機器交流,最終完全進入一種虛擬狀態,就是我們所說的虛擬現實。
因此我覺得在智能手機廣泛應用的下一個平臺將會是互動式的“虛擬現實”。
虛擬現實也有兩種形態,一種虛擬形態是類似于你要戴上像手套、眼鏡給你另外一種感覺,戴上這些之后,你會覺得自己是在另外一個時空或環境,這是非常常見的虛擬形態,能夠給人們一種虛擬現實的體驗方式。另外一種是混合式的遠程視載技術、虛擬現實,當你戴上這種眼鏡設備以后,你可以去觸摸身邊虛擬的椅子,你可以將其挪開,這樣的技術可以給你類似于錯覺的感覺,帶你到達一些對于人類來說無法到達的地方,比如水下或者火山里面。
最重要的一點是,我們現在其實會漸漸地遠離充滿有很多知識或者信息的互聯網,而慢慢地邁向一個滿是體驗、更加注重體驗的互聯網。最重要的不是你看了什么,智慧農業,而是你體驗了什么。
所有這些技術的成本都在不斷地下降,所有的商品成本都在不斷地下降,但是只有一個例外,那就是體驗。例如,要給孩子找保姆,或者說我們需要看一個話劇,這種體驗的成本在不斷地升高。現在人工智能或者虛擬現實也在把體驗虛擬化,因此我覺得在未來,虛擬現實將會是最社交化的一種社交媒體,我們可以和朋友一起出去玩,真正地分享我們的體驗。
趨勢三:使用 “人們正從關注“所有權”轉向“使用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