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騰訊發布二季度財報后,BAT二季度成績單都已出爐。
百度改變頹勢,營收為208.74億元,同比增長14.3%;凈利潤44.15億人民幣,同比增長82.9%;
阿里和騰訊強烈的上升勢頭保持明顯,阿里營收501.84億元,同比增長56%,凈利潤為140.31億元,同比增長96%,不按美國通用會計準則計算(Non-GAAP)計算,凈利潤200.19億元,同比增長67%;騰訊營收為566.06億元,同比增長59%;凈利潤為182.54億元,同比增長68%。
在如此體量下營收增長超過50%,利潤增長超過60%,體現出互聯網行業的馬太效應。
三大巨頭都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不過,我注意到二季度財報中BAT不約而同地公布了在AI(人工智能)上的布局和進展。百度進一步明確將要All In AI,阿里點到為止但也有所提及,荷蘭服務器 英國主機租用,騰訊則是第一次在財報中重點提及人工智能。人工智能BAT悉數入局,三家思路卻又各自不同。
財報中有哪些與AI有關的信息?
1、百度:以AI發展為核心驅動力
百度一直扮演著人工智能急先鋒的角色,2013年便已成立深度學習實驗室,大舉投資人工智能,比Google、Facebook等公司更早提出“AI First”戰略。
二季度財報顯示AI已成為百度業務增長和利潤率提升的核心驅動。百度總裁、COO陸奇表示“第二季度百度核心業務和AI驅動的新興業務都取得有重大意義的進展。”具體而言,百度AI對其業務價值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現在,顯著拉動百度舊業務增長,尤其是手機百度和資訊流業務,其中信息流廣告每天給百度帶來3000萬元收入;還有一個是未來,百度Q2財報重點提及了人工智能交互系統Duer OS開放平臺和智能汽車平臺阿波羅(Apollo)的進展,這兩個平臺意在將百度AI能力輸出,做開放生態。
2、阿里:著重于AI技術的應用
阿里巴巴財報中,關于人工智能的篇幅多,只是有所提及。在分析師電話會議上,執行副董事長蔡崇信表示,阿里巴巴MAU環比增長2200萬達到5.29億、用戶參與度更高、以及“應用人工智能技術,提供給用戶個性化頁面的展示”導致點擊量更高。
相對于AI,阿里巴巴提及更多的是技術。CEO張勇(逍遙子)表示,“集團的技術正在推動各業務的強勁增長,同時加強了核心電商以外業務的市場地位。”在業務層面,技術最顯著的體現是阿里云的增長,阿里云付費用戶數量首次超過100萬,成為亞洲首家達到百萬級用戶規模的云計算公司,云計算收入同比增長96%至人民幣24.31億元,占整體營收比重達到了4.8%。同時,阿里巴巴還在通過AI技術探索無人零售模式,比如無人超市,這在二季度財報也有所體現。
騰訊在在二季度財報中第一次詳細對外披露AI布局和進展,確將在人工智能以及支付、云服務等方面追加投資,AI方面涉及的具體領域包括機器學習、計算機視覺、語音識別和自然語音處理等。
“人工智能(AI)現在是項基礎能力,我們在AI領域投入很多,但可能說得不多。人工智能具有戰略意義,我們會對AI進行持續、長期而有耐心的投資,因為我們堅信這是令人振奮的長遠投資,而不是要在短期直接產生收入。另一方面,AI也將在多個方面助力于我們現有的產品、服務與業務發展。”
在與AI有關的業務上,財報透露的信息是,“公司內部研發人員近期在圍棋人工智能程序、面部識別以及醫學影像等多個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人工智能具有戰略意義,我們會持續進行長期投資,以加強我們在機器學習、計算器視覺、語音識別及自然語言處理等領域的技術能力。鑒于行業競爭日益激烈,我們預期我們的投資新舉措(如支付相關服務、云服務及人工智能)將會增加。”可見,騰訊跟百度一樣投資AI基礎技術,在公司層面全面重視AI布局。
從財報所公布的信息可以看到BAT或多或少都在布局AI,但事實上,BAT都在公司級層面大力投資和應用AI,對于AI的戰略重要性BAT已達成共識,只不過布局思路各有不同。
1、百度:先攻底層技術再找應用場景
百度是最早布局AI的巨頭,這與搜索引擎強烈的技術驅動性有關系,搜索重算法這個特性讓百度在深度學習上最早摘到果子。百度提出“AI First”比谷歌、Facebook們的“All In AI”更早,成立多個實驗室、大舉招募頂尖AI人才,將使命改為“讓復雜的世界更簡單”……在業務層面,百度一切業務都在應用AI技術,陸奇執掌百度之后重點推進AI開放戰略,為AI找場景。李彥宏多次為AI搖旗吶喊,提出“Think AI”、“互聯網下一幕是人工智能”等概念,還聯合員工出了《智能革命》一書。發布二季度財報前,百度首次舉辦AI開發者大會(Baidu Create),歐洲主要代理 德國服務器,在行業反響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