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人工智能和深度學習,成為創業顯學。硅谷一些研究室為了招聘工程師,全球撒網,薪水之高,令人咋舌。大到一個國家的規劃,小到一本創業計劃書,無人工智能,寸步難行。
其實,自1956年“人工智能”一詞誕生以來,人工智能研發熱,幾起幾落。究其因,包括科學家在內的眾人,對人工智能抱有偏見和誤判。
這一次,人類能夠摒棄偏見,少一些誤判嗎?
1、AI從何來
消除偏見,從人工智能的詞匯起源開始。
人工智能這個詞由誰創造的?
回答這個問題,繞不開1956年的“人工智能夏季研討會”(Summer Research Projecti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那個年代,這真是個別出心裁的會議名稱,給這個會議取名的是麥卡錫(John McCarthy),時任達特茅斯學院數學系助理教授。
1955年夏天,麥卡錫到IBM一個研究團隊打臨工,該團隊負責人是羅切斯特(Nathaniel Rochester),IBM第一代通用機701主設計師,對神經網絡素有興趣。兩人一見如故,決定第二年夏天在達特茅斯大學搞一次活動,于是給洛克菲勒基金會寫了個項目建議書,希望得到資助。
麥卡錫申請的預算是1.35萬美元,但洛克菲勒基金會只批了7500美元。麥卡錫預計有六位學界代表出席,最終有10個人參加,其中有一位研究跳棋,一位研究象棋。
原本計劃是兩個月閉門研討,但是,只有所羅門諾夫嚴肅地待了整整一個暑假。
普遍的誤解是“人工智能”這個詞是麥卡錫創造出來的,其實不是。麥卡錫晚年回憶時承認,“人工智能”這個詞最早是從別人那里聽來的,但記不清是誰。
英國數學家菲利普·伍德華(Woodward)給《新科學家》雜志寫信說,他才是人工智能一詞的創造者,麥卡錫是聽他說的,因為伍德華1956年曾去麻省理工大學交流,見過麥卡錫??墒?,麥卡錫的建議書1955年開始用“人工智能”了。
由于那個時代多位科研代表先后離世,人工智能一詞究竟由誰創造,已成為公案。
2、AI有多熱
“我這么年輕,當然希望自己一直贏下去,一直驕傲下去,統治棋盤多少多少年??”2016年3月,韓國圍棋選手李世石對陣谷歌人工智能圍棋軟件阿爾法狗(AlphaGo)之前,中國圍棋選手柯潔剛剛在一項公開賽決賽中擊敗了他。
一個月后,阿爾法狗贏了李世石;一年后,阿爾法狗贏了柯潔。
其實,谷歌有很多狗:自動駕駛狗(已行駛超200萬公里)、醫療狗(DeepMind對疾病診斷已初試身手)、翻譯狗(谷歌幾十種語言的自動翻譯)、軍事狗(Boston Dynamic機器人)、金融狗??
用谷歌執行長桑德爾·皮查伊(Sundar Pinchar)的話說,人工智能已經將幾年前無法想象的事物化為可能。
這種對人工智能的無盡熱情和期待,幾乎席卷整個世界。
在美國,谷歌、蘋果與國際商業機器公司(IBM)等公司早已推出各自的人工智能計劃。在開發者大會上,谷歌宣布“人工智能為先”的戰略;在阿斯彭理念大會(Aspen Ideas Conference),微軟總裁Satya Nadella號召人類與人工智能系統協作,用設計出來的機器增強人類。即便馬斯克再強調人工智能的威脅,無論是特斯拉還是Space X火箭,都離不開人工智能。特別是特斯拉自動駕駛技術,核心就是人工智能。
有了目標和追求,就要有人才。
近幾年,頂尖教授離開學術界,進入科技行業的案例比比皆是。多倫多大學的杰佛里·辛頓(Geoffrey Hinton)加盟谷歌,紐約大學揚·勒丘恩(Yann LeCun)去了臉書,斯坦福大學吳恩達(Andrew Ng)加入了百度,卡內基梅隆大學亞力克斯·斯姆拉(Alex Smola)去了亞馬遜。
那些剛剛拿到畢業證的學生也成為搶手貨。
“人工智能系畢業生價值介于500萬到1000萬美元之間,這是科技公司的底線。”卡內基梅隆大學(CMU)電腦科學學院院長安德魯·摩爾(Andrew Moore)說。
除了“掠奪”人才,大企業還大力“收割”初創項目。
根據CB Insights報告,自從2011年以來,人工智能行業的并購活動增加了7倍,大多數創業公司在首輪融資的前四年內會被收購,已有近140家人工智能初創公司被收購。僅2016年第三季度的收購額就達到了10.5億美元。
為了獲取最佳的人工智能解決方案,谷歌、蘋果、IBM、雅虎、英特爾等科技巨頭,一直在加大收購人工智能初創公司的力度。微軟在人工智能領域投資了大約25年了,專門“投資那些增長快、對社會積極影響很大的人工智能初創公司”。
根據The Information報道,過去兩年時間收購人工智能公司最多的是谷歌,全資買了9家。蘋果買了5家,英特爾和推特分別買了4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