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管理科學學會大數據管理專委會、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互聯網課題組、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舉辦的《大數據應用藍皮書:中國大數據應用發展報告No.1(2017)》發布會在北京舉行。本書是國內首本研究大數據應用的藍皮書。
藍皮書旨在描述當前中國大數據在相關行業及典型代表企業應用的狀況,分析當前大數據應用中存在的問題和制約其發展的因素,并根據當前大數據應用的實際情況,對其未來發展趨勢做出研判。
藍皮書認為,從應用的角度看,大數據并非一個全新的產業,而是與已有產業融合,對已有模式的改造、升級和替代。制約大數據發展的往往并不是大數據本身,而是大數據所應用的行業和領域原本存在的問題,如行業管制、行政壟斷、要素不能自由流動,等等。因此,推動大數據應用的發展,需對不當的行業管理模式進行改革,對既有利益格局進行調整。即便在企業內部,大數據應用也不僅僅是個技術問題,而且是涉及業務流程重組和管理模式變革的問題,是對企業管理能力的一個考驗。
大數據應用的三個關鍵點是數據從哪里來?數據怎么用?成果誰買單?
數據從哪里來?
關于數據來源,普遍認為互聯網及物聯網是產生并承載大數據的基地。互聯網公司是天生的大數據公司,在搜索、社交、媒體、交易等各自核心業務領域,積累并持續產生海量數據。物聯網設備每時每刻都在采集數據,設備數量和數據量都與日俱增。這兩類數據資源作為大數據金礦,正在不斷產生各類應用。國外關于大數據的成功經驗介紹,大多是這類數據資源應用的經典案例。還有一些企業,在業務中也積累了許多數據,如房地產交易、大宗商品價格、特定群體消費信息,等等。從嚴格意義上說,這些數據資源還算不上大數據,但對商業應用而言,卻是最易獲得和比較容易加工處理的數據資源,也是當前在國內比較常見的應用資源。
在國內還有一類是政府部門掌握的數據資源,普遍認為質量好、價值高,但開放程度差。許多官方統計數據通過灰色渠道流通出來,經過加工成為各種數據產品。《大數據綱要》把公共數據互聯開放共享作為努力方向,認為大數據技術可以實現這個目標。實際上,長期以來政府部門間信息數據相互封閉割裂是治理問題而不是技術問題。面向社會的公共數據開放愿望雖十分美好,但恐怕一段時間內可望而不可即。在數據資源方面,國內“小數據”、“中數據”應用并不充分,試圖一步跨入大數據時代,借機一并解決前期信息化過程中沒能解決的問題,前景并不樂觀。另外,由于中國互聯網公司業務主要在國內,其大數據資源也不是全球性的。
藍皮書分析指出,數據從哪里來是我們評價大數據應用的第一個關注點。一是要看這個應用是否真有數據支撐,數據資源是否可持續,來源渠道是否可控,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方面是否有隱患。二是要看這個應用的數據資源質量如何,是“富礦”還是“貧礦”,能否保障這個應用的實效。對于來自自身業務的數據資源,具有較好的可控性,數據質量一般也有保證,但數據覆蓋范圍可能有限,需要借助其他資源渠道。對于從互聯網抓取的數據,技術能力是關鍵,既要有能力獲得足夠大的量,又要有能力篩選出有用的內容。對于從第三方獲取的數據,需要特別關注數據交易的穩定性。數據從哪里來是分析大數據應用的起點,如果一個應用沒有可靠的數據來源,再好、再高超的數據分析技術都是無本之木。
數據怎么用?
數據怎么用是我們評價大數據應用的第二個關注點。《大數據綱要》規劃了許多大數據應用領域和方向,包括公共部門和產業領域,實際上是提出了許多需要大數據解決的問題或期待大數據完成的任務。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如何把數據資源轉化為解決方案,實現產品化,這是我們特別關注的問題。大數據只是一種手段,并不能無所不包、無所不用。我們關注大數據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現在看來,大數據主要有以下幾種較為常用的功能。
追蹤。互聯網和物聯網無時無刻不在記錄,大數據可以追蹤、追溯任何一個記錄,形成真實的歷史軌跡。追蹤是許多大數據應用的起點,包括消費者購買行為、購買偏好、支付手段、搜索和瀏覽歷史、位置信息,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