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第74屆雨果獎,中國80后科幻作家郝景芳獲得最佳“短中篇小說”獎,獲獎作品是《北京折疊》。
2017年,北京騰訊WE大會,郝景芳也帶來了她的思考:人工智能的發展和對人類的影響。
人工智能頭頂三座烏云
在郝景芳看來,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做很多簡單、低端的工作,雖然現在人工智能技術發展還遠遠做不到很多高級的腦力工作,但是一些重復型的勞力或者體力工作,很容易人工智能化。
擅長寫故事的郝景芳還在現場講了一個“故事”,是說有一位老板買了人工智能機器,新加坡云主機 香港云主機,邀請她去看看并做一下測試。
她做了三個小測試:
測試一:如果哥倫布沒有發現新大陸,香港站群服務器 美國服務器,對哪個菜系影響最大?(當然是辣椒——川菜)
測試二:她說,沒想到今天這么冷。她希望你如何回復她?(答案要看是什么場合下,和她是什么關系等等)
測試三:明年可以學英語,也可以學編程,你會選擇什么?
對于郝景芳提出的這三個問題,人工智能并沒有給出完美的答案。
因此,郝景芳認為,目前在人工智能頭上還有三朵小烏云:綜合認知能力、理解他人的能力、自我決定的能力。只有突破了這些,人工智能時代才算是真正到來。
對于人工智能是否會像人類一樣產生情感,她的觀點是,現在的人工智能,離全能機器人還有非常遙遠的距離。
雖然現在的人工智能還比較弱,但是已經有很多科技大佬表示擔憂,當機器人能取代人的時候勢必會帶來大面積失業,很容易造成社會不穩定及更大的貧富分化。
對此,郝景芳持一個比較樂觀的態度,她認為,前幾百年工業化貌似奪走了很多人的崗位,但實際上結果許多人脫離了農業社會,轉而有機會去接觸金融、服務、科學等等更加多元的生活方式。
提到人工智能最大的威脅,郝景芳表示并不是取代工作,它們會取代一部分工作,但是他們會制造出更多更多的就業崗位。人工智能的到來,也會讓人們從重復性的工作解放,轉而從事更加創造性的活動。就像現在的農民也可以開網店、做手工藝品、當網紅。但是她唯一擔心的是,在物質極大豐富的未來,在不會為生計發愁的時代,人會不會在機器人的“精心照顧”下越變越懶,懶于思考,懶于反思,最終退化呢?
郝景芳表示: “人工智能對我們最大的威脅就在于,當我們過于依賴很多的數據系統以后,我們自己如果變得懶于思考、懶于自我反思,而讓我們自己的智慧退化的話,這是對人類最大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