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周末,人工智能連放大招——來自波士頓動力(BostonDynamics)的機器人“阿特拉斯”展現了完美的后空翻動作;騰訊推出的新聞寫作機器人Dreamwriter用0.5秒便寫出千字文章,一口氣寫了14篇稿,還可自動配圖和剪輯視頻。
人工智能(AI)的發展一日千里,將行業人才的薪酬推高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
當很多大學畢業生還在為10萬元年薪歡呼時,炙手可熱的AI專業應屆生年薪已高達30萬~50萬元,干個三五年后很有可能漲至80萬元。不過,這個價位主要針對的是研究生學歷人才。
這是近日第一財經記者在第十九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人才與智力交流會(下稱“人才高交會”)上了解到的行情。在深圳舉行的這場人才高交會上,崗位年薪超過30萬元的比比皆是,然而AI崗位的薪水仍是突圍而出,十分亮眼。
高薪并不意味著求職者蜂擁而至,當天前往現場應聘的AI人才寥寥無幾。現場多位招聘人士說,應屆生完全不需要大費周章來現場找工作,企業會早早通過導師或實驗室找到他們;而對那些有經驗的研發人才,獵頭也會主動上門聯系。
年薪甩出同齡人一大截
人工智能是引領未來的戰略性技術。
2017年3月的全國“兩會”上,“人工智能”首次正式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推動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
11月15日,科技部召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暨重大科技項目啟動會,會上宣布成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推進辦公室,由科技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等15個部門構成。
人工智能的火熱在人才高交會上可見一斑。會上不少科技類的招聘企業均設置了AI崗位,或是擴充AI人才儲備,或是希冀找到一位領頭人搭建AI團隊。
本次大會于11月16日舉辦,持續兩天,意在吸引高端人才,層層篩選了53家知名企業和10家國(境)內外知名獵頭公司進行現場招聘,包括華為、華大基因、平安集團等,其中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占比高達70%.
“此次我們計劃招40位AI研發人員,主要是從計算機專業畢業生中篩選。”招聘方之一酷派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劉銘卓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我們給出的薪資待遇是國內一流公司的標準。比如說,應屆畢業生年薪是30萬~50萬元;另外,我們是上市公司,還會拿出期權來激勵人才。”
上述畢業生指的是碩士和博士。這些新鮮“出爐”的畢業生工作個幾年后,將會拿到非常可觀的薪水。
以酷派為例,韓國云服務器 美國云主機,他們的絕大多數研發人員是自己培養的,培養時間是3~5年。三五年后,薪水能拿到80萬元以上。“很優秀的人能拿得更高。我們有位在硅谷工作過的工程師,有幾年的行業經驗,現在年薪是150萬元以上。”劉銘卓介紹說。
“獵頭”安仕達咨詢的業務拓展總監李尚錕也認為,這是業內普遍水平。他告訴第一財經記者,BAT等互聯網公司是招聘AI人才的主力之一,主要是針對算法方面的職位。
這些互聯網公司可謂是和全球的競爭對手在爭奪AI尖端人才。據高盛此前統計,百度為機器學習方面的AI人才提供的年薪為12.6萬美元,如果算上每年的分紅和權益,則多達22萬美元(約合146萬元人民幣);與亞馬遜、谷歌、微軟、蘋果和臉書等五大國際巨頭相比,位居第三,僅次于臉書的27.3萬美元和微軟的24.4萬美元。
李尚錕補充道,還有兩類企業在招聘AI人才:一是機器人公司,有實體產品的,招聘自然語言等方面的職位;二是專門做算法、提供軟件知識的公司。
“百萬級”人才缺口
雖然當天的招聘會上人頭攢動,但是來應聘AI的求職者并不多,很多科技公司的展位前擠滿的都是其他崗位的求職者。
30多歲的張先生在年輕的求職大軍中頗為罕見。16日上午,他逛至一家科技公司的展位前駐足,并坐下來和招聘者就AI崗位詳談。大約十分鐘后,他帶著沮喪離開了。他對記者自嘲,他是本科學歷,相關工作經驗也不豐富,可能招聘者嫌棄他資歷不夠。
接受第一財經采訪的企業人士大多表示,AI專業人才并不好招,他們一般會提前半年就和相關高校以及導師聯系好,篩選應聘者人選。
僧多粥少,AI研究方向的應屆畢業生自然不愁找工作,無須在招聘會現場奔忙;而那些有經驗的AI研發人才,也會坐等獵頭主動找上門。
與AI的起源地美國不同,中國開設人工智能課程的高校較少,教學體系才剛剛起步,人才供應數量和質量都跟不上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