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創業投資什么最火?
70%的投資機構可能會告訴你,一定是人工智能(AI)。在清科研究中心的年終報告中指出,有七成的投資機構表示今年仍然會把AI作為重點投資領域,不過,同樣有超過七成的機構都認為AI項目的估值被高估了。
AI在剛剛過去的一年里吸金無數,但同樣也能看到,高估值的AI項目幾乎都是來源于商業化路徑明朗,或者已經有具體落地場景的技術公司,比如商湯、曠視、地平線。這一趨勢在2018年將會繼續存在。
AI改造城市的產業鏈
“2018年‘AI+’看好的細分領域在哪里不好預測,但是跟物理世界的連接一定有最大的發展。”近日,北京前沿國際人工智能研究院理事長陳東平說道,“互聯網+”和“AI+”有很大的差別,互聯網+更多的是商業模式的驅動,更多的是軟件,連接信息和人;而AI+是要解決物理世界的問題,它天生是跟物聯網連在一起。
2月8日,美國服務器租用,北京前沿國際人工智能研究院宣布成立,首任院長李開復在成立儀式上說到,研究院的一個重要任務是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城市管理實踐及相關行業領域中的落地應用。李開復認為,香港免備案主機 美國服務器,從投資方面看,從政務的角度著手來發展人工智能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政府有很大的需求,把城市管理好,升級服務,這是一個單獨的公司做不到的。
隨后,北京海淀區政府發布消息,海淀區與百度簽訂《建設海淀區“城市大腦”合作備忘錄》,此次合作,雙方將利用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在城市管理、交通治理、環境保護、公共安全等領域,率先應用“城市大腦”,在科技城市建設、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等方面開展探索。
對于一個城市來說,AI在交通、環保、安防方面有最直接的應用場景,既有大量的基礎數據存在,也存在著巨大的剛需。而對于一個公司來說,加入到AI建設智慧城市的產業鏈當中,也是一門好生意。
2016年,阿里云和杭州市政府啟動了“城市大腦”計劃。阿里巴巴技術委員會主席王堅認為,現在全世界的城市共同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就是交通問題,這在過去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而現在互聯網、大數據的發展給我們提供了可以解決的機會,“有足夠的數據資源去思考如何(重新)構建城市。”
“我們現在的城市還是一個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存在,是一個‘無腦城市’,它需要一個大腦去幫助它更好地運作。”王堅近日說道。
近年來,人工智能領域最受投資看重的就是在各種端上的應用,以及云端一體的智能化。同樣是來自阿里巴巴的副總裁劉松也認為,中國的AI從業者一定要特別關注硬件和端,這是兩個容易被忽略的地方。
“AI+”吸金無數
如何讓AI這門技術更好地改造更多傳統產業,是這個領域的從業者每天都在思考的問題。中國有巨大的傳統產業基礎,對于AI創業公司來說,意味著可以“展示拳腳”的地方非常多。很多創業者也會選擇商業化落地路徑較短的行業來切入。
在今年的CES上,地平線把自研的兩款AI芯片帶到了展會。一款是面向智能城市、安防的人工智能處理器,另一款是面向輔助駕駛的處理器。對于地平線來說,今年的一個重點任務就是大規模商業化落地。地平線的產品和解決方案首先將面向智能駕駛、智慧城市、智能商業三類場景。
地平線創始人余凱此前也對一財科技記者說,今年還將在智能家居領域有更多的商業化落地。提到和競爭對手的區別時,余凱說,地平線的AI芯片選擇是與場景深度結合的模式,在此基礎上,公司一個重要的商業模式是“交鑰匙方案”,即提供軟硬件設計一起的定制化解決方案。去年,地平線獲得了由英特爾領投的近億美元投資。
另一家AI明星創業公司Rokid也在今年發布了一款新產品:消費級增強現實(AR)眼鏡RokidGlass。此前,公司已經有了第一代產品家庭機器人和第二代產品智能音箱。公司聯合創始人王舜德對記者說,Rokid的產品迭代周期在18個月左右。
這種快速迭代的產品模式也吸引了國際資本的關注。淡馬錫近日領投了Rokid的新一輪融資,金額達到1億美元。
從2015年開始,國內人工智能領域的股權投資呈現出爆發式增長。來自清科研究中心的統計顯示,大量的投資主要集中在了大數據、智能制造、云計算、智能金融、模擬識別、自動駕駛等細分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