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中山大學附屬第七醫院(以下簡稱“中山七院”)牽手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共建臨床醫學研究大數據中心,將在深圳率先開展臨床醫學研究大數據中心建設。該臨床醫學研究大數據中心將會記錄、分析、研究患者身體和疾病情況,為精準醫療方法提供有力的依據,也能使醫護人員便捷篩選查看診療記錄,推動醫學科研工作。據悉,這也是深圳首家臨床醫學研究大數據中心。
中山七院位于深圳市光明新區,是中山大學在深圳的首家直屬附屬醫院,是中大醫科品牌在廣州之外傳承、發展的第一家醫院。在開業前,中山七院首次精彩大手筆就是建立臨床醫學研究大數據中心。
中山七院院長何裕隆介紹,國內服務器租用 服務器托管,以前病人進入醫院后,其病歷等資料都是由就診醫院管理,醫院與醫院之間的病歷信息化程度不同,信息化標準不一樣,每一家醫院都是一個信息孤島,相互之間無法聯系和共享,大大影響了疾病的治療和預防。
何裕隆介紹,全球胃癌患者有一半在中國,在該腫瘤的防治方面,免備案空間 香港服務器,我國原本應有話語權,但有關該癌癥的發病流行病學、發病特點、愈后等情況,醫學人員無法進行全國性的分析和研究,因為拿不出全國性的大樣本。“如果有臨床大數據,科學家和臨床醫生進行研究和分析,就能對疾病作出最快的診斷,找到最有效的治療方法,也會有最好的愈后效果。”何裕隆說。
基于大量的歷史數據,醫院可預測和估計特定疾病或人群的某些未來趨勢,比如預測特定病人的住院時間,哪些病人會更容易出現并發癥等。這不但能夠為疾病治療爭取更多時間,還能夠提高治療方案的準確性,為患者節約大筆治療費用。芝加哥大學商學院教授麥肯錫估計,單就美國而言,醫療大數據的利用每年可以為醫療節約開支3000億美元。
臨床醫學研究大數據中心還將提供完善的統一隨訪平臺,使醫護人員能非常便捷地篩選病例及查看所有的診療記錄,從而形成一套以疾病為中心的臨床科研數據支撐體系,形成個性化診療方案,使臨床數據信息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
作為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物醫學大數據中心首席科學家,趙國屏院士在上世紀末帶領中科院團隊,參與全球人類基因組研究的兩個1%計劃,即完成人類基因組1%的序列測定和識別人類表達基因的1%,是國內基因測序的拓荒者和領航者。他將作為首席科學家指導中山七院臨床醫學研究大數據中心的建設。
“臨床醫學大數據中心就是為了建立一個樣板,將臨床數據標準化,形成示范效應后在區域乃至全國推廣,為全國性臨床研究提供強有力的支撐。”何裕隆說。目前,臨床醫學研究大數據中心建設的第一階段將以專科專病數據庫為出口,定制開發臨床信息訪問接口、臨床模板配置中心、專科專病數據庫和安全審計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