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覺睡醒,鋪天蓋地都是Uber無人車死人的消息。本周一,在美國亞利桑那州鳳凰城郊區,一輛Uber自動駕駛的SUV無人車撞倒了一名過馬路的女性,并最終導致其搶救無效死亡。
事情發生以后,Uber的發言人表示,該公司暫停了整個北美地區的無人駕駛車。SUV的制造廠商沃爾沃也表示該車是其品牌XC90型號,不過是為Uber定制的自動駕駛版。沃爾沃當然已經是中國公司,被吉利收購了。不過沃爾沃的鍋甩的很快,表示自動駕駛技術和他們沒有半毛錢關系。
按照現在看到的消息,當時車處于自動駕駛狀態,但是車上有司機。只是不知道司機是不是吊兒郎當,而Uber的自動駕駛系統也沒有識別出人來。所以最后發生了這樣的事情。
這算得上是全球自動駕駛車第一次致行人死亡。對AI和自動駕駛市場應該是一片哀鴻遍野了。這之前出現過特斯拉的半自動駕駛輔助系統讓司機撞車的事件,但卻從來沒有出現過行人被撞死的事情。那么這個事情的發生到底意味著什么?
死人本身,我為死者哀悼。但是這個事情本身,我覺得是件好事情。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一直相信死乘客的事情,遲早要發生。而且不止一次發生。你想啊,人開車都能撞死人,憑什么自動駕駛就不能撞死人呢?既然人開車撞死人大家都習以為常,為什么機器開車撞死人,要那么的如喪考妣呢?
這顯然涉及到了我們每個人對機器自動駕駛的期望到底是什么。機器駕駛就一定要萬無一失嗎?這顯然是狗屁。可能大家都不知道,其實自動駕駛早就深入我們生活了。舉個例子吧。我們今天在天上飛的那些飛機,跨洲跨大洋的,機長副機長在很多時候就是個擺設,大多是時間里,飛機是在自動駕駛的。
那么為什么大家對坐自動駕駛的飛機不害怕。我想無非就是飛機駕駛這個事情,普通人是沒資格沒機會嘗試的。普通人甚至坐在飛機上都不知道前面駕駛艙里的人到底在干嘛。因為我們不知道,所以我們不害怕。
換句話說,如果Uber不告訴你車在自動駕駛模式,前面放一個人作為司機,讓自動車滿大街跑的話,估計你我他這些吃瓜群眾也不會害怕不會鬧騰。真的死了人,也以為就是個普通的車禍而已。所以,很多時候,VPS,是因為我們知道的多了,所以我們害怕。
當然,這還涉及到另外一個問題。如果我們的車是自動駕駛的,那么坐在駕駛倉位上的那個活生生的司機是干什么的。如果我們以飛機為例的話,飛機的機長當然不是擺設。不然的話,為什么航空公司明明可以自動駕駛,卻還愿意付這么多的錢呢?
飛機的機長要處理很多的事情,起降,應答地面無線臺,處理緊急事故等等。但是自動駕駛車上面坐的那個司機,到底在自動駕駛車里扮演了一個什么角色,似乎沒有一家自動駕駛車公司告訴我們。
如果那個司機就是個擺設,我們可以想象,技術總有出錯的時候,危機出現,這個車就沒能力解決了。如果那個司機是類似飛機機長那樣付著高昂的工資,有著豐富經驗的老司機,那么,我想自動車撞死人的概率必然會降低很多。但是如Uber和谷歌這些公司可能也不愿意繼續研究自動車技術了。因為自動車技術的出發點和飛機自動駕駛顯然不一樣。前者是為了省錢,后者是為了安全可靠。
一直以來宣傳的自動駕駛,看起來很美好。但是所有的宣傳刻意或者不刻意回避的一個問題是:自動駕駛的未來是為了幫助我們人類更好的駕車,還是為了節省駕車公司的成本。前者的代表應該是特斯拉,后者是Uber谷歌等很多公司。
后者的出發點和前者不同,也意味著其技術的重心是不同的。最終后者希望的是完全取代人類,讓車成為只需要電和汽油,24小時轉的賺錢利器。要知道人作為一種資源,叫做人力資源,拿來用是很昂貴的。不能連續工作24小時,會疲倦,有脾氣,有思想,有各種各樣的缺陷。但是機器不一樣,耐操是最大的優點。
我其實非常的鼓勵前者的技術的發展,但是對后者的技術發展持很大的懷疑和警惕的態度。出發點不同,后果也不同。
今天的人工智能,尤其是機器學習的發展,比起若干年當然是長足的進步了。但是說句不客氣的,人工智能對世界的理解和人類對世界的理解很不一樣。如果具體來說有好幾個方面。
首先人工智能對于相對確定的事情的理解比較好,比如說判斷一張圖片是狗還是不是狗。面對復雜的實際場景,有雜音的情況下,現在的人工智能技術到底能夠在多復雜的場景下工作,鬼知道。撞死人其實很正常,因為開車其實是一件很復雜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