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熟一詞想必很多小伙伴都經歷過,但大數據“殺熟”可能很多人都沒有聽說過。作為一種全新的套路,全新的玩法如今已經不知不覺得滲透到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或許大家從來沒有注意過,你打車、訂酒店、買會員這些在平常不過的行為,但卻不經意間被一些我們最常用最信賴的商家給“殺熟”了。那么今天就帶著揭秘的態度來為大家領略一下如今他們都是如何進行“殺熟”的。
殺熟:常言道:“人熟為寶”,講的是人與人之間相對比較了解,知根知底,長此以往便會產生信任,也就是說熟人好辦事,關鍵時刻,熟人之間可以謀取更高的個人利益。中國自古以來便是一種熟人社會。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經濟理性對熟人關系的侵蝕,社會上出現一些專門拿熟人下手謀取利益的行為,即為“殺熟”。
如今,在極端自私自利、個人主義的驅使下,“熟”者已經成為一些人直接獲利的吞食目標,出現所謂“殺熟”現象。所謂“殺熟”,簡單說就是絞盡腦汁、不擇手段地專賺、專騙熟人錢物,損人利己——損熟人而利己。瞧,面帶笑容,在親切搭訕、唏噓問候中,溫柔地宰你一刀。
以上兩段話出自百度百科,但不難看出,殺熟這一現象在社會中相當普遍。當然,隨著互聯網時代的來臨,我們可能越來越少的選擇去小商小販那里購買商品,取而代之的就是各種電商平臺,以及互聯網消費。出門可以不帶錢,只要有一部手機就可以完成所有的支付行為,但殊不知就在這些看似正規的交易中還出現了“殺熟”的行為。
最近有一則新聞可以說火爆了微博,有一名名為@廖師傅廖師傅的微博網友親述了自己被大數據“殺熟”的經歷。這名網友經常通過某旅行網站預訂特定的酒店房間,常年的價格基本都在380-400元左右,但通過前臺詢問酒店的價格卻發現酒店價格只有300元,而用朋友的賬號進行查詢也是300元,但用自己的賬號查詢卻依然是380元。
事情一出,可以說是一石激起千層浪,除了預定酒店,在預訂機票,購買電影票,打車出行中都有涉及“殺熟”的現象,網友們也開始了紛紛吐槽自己在日常中所遇到過的各種被宰的經歷。
互聯網“殺熟”其實并非只有中國才存在,早在2000年,亞馬遜就出現過差異定價的現象,那時,一名亞馬遜用戶在刪除了瀏覽器的cookies之后,再用瀏覽之前的DVD時,卻發現商品從26.24美元降到了22.74美元。
消息一出,如潮的譴責聲涌向亞馬遜。后來,亞馬遜CEO貝索斯為此公開道歉,稱這只是向不同顧客展示的差別定價實驗,絕對跟客戶數據沒有關系,一切只是為了測試。但在當時那樣的互聯網環境下,顯然并沒有起到太大的波瀾。
其實在互聯網行業中之所以商家能夠這么明目張膽的“殺熟”主要是由于信息不對稱所致。在這樣的數據共享的時代,商家可以隨隨便便知道你的個人信息,通過大數據可以了解每個人的消費習慣,再看人下菜點而已,但消費者卻對此一無所知。
土豪用戶對于高價并不在意
舉個簡單的例子,一些對價格不敏感的土豪或公款出行的用戶,價格高一些這群人也是不會在意,反之對于價格斤斤計較的就會便宜給你。這從經濟學的角度上來講本沒有問題,但由于商家會利用你的個人信息找到你的消費習慣,從而定制屬于你的消費方案著實有點細思極恐。
消費“殺熟”不違法
那么肯定有些人會問,難道“殺熟”就不違法嗎?筆者可以很明確的告訴你:不違法。根據我國《價格法》第14條規定:經營者提供相同商品或者服務,不得對具有同等交易條件的其他經營者實行價格歧視。由于該法未針對“同等交易條件”進行詳細解釋,根據這一規則,某些平臺根據地理位置、手機型號、瀏覽記錄、消費記錄做的“差別定價”并不能和“價格歧視”劃上等號。另外,根據歐美的一些相關法律,此類行為也并不被判為違法。
這就好比會員消費,你充了會員自然就會享受到優等待遇,沒充值的人只能隨波逐流一樣,沒有人會質疑這樣的行為是違法的。但從本質上,雖然商家根據消費者的消費能力來區別對待本質上沒問題,但在情理之中并不能被大家所接受。
說起會員想必大家絕對不陌生,上QQ要會員,看視頻要會員,聽音樂也要會員,甚至連下小片片都要會員,但這小小的會員還存在著不小故事。
蘋果套路深 只抽成不殺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