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娛樂、資訊閱讀、網絡購物、旅游攻略、美食烹飪、健身跑步、講座課程……在智能手機加載不同種類的APP應用后,人們的生活開始變得方便快捷、多姿多彩。然而,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運用,在充分發揮數據價值的同時,也給個人隱私保護帶來嚴峻挑戰,數據產業的發展和個人信息安全之間出現了失衡。
隱私or便利
互聯網上的“透明人”
“中國人更加開放,對隱私問題沒有那么敏感,很多情況下他們愿意用隱私交換便利性。”今年3月,一位知名互聯網企業負責人在公開場合談到個人信息保護的問題。然而,這一言論迅速擊中了網民的痛點:在大數據時代,普通網民究竟還有沒有隱私?我們如何保護個人信息?
日常生活中,人們也常常面臨“選擇”:是否同意獲取個人信息。使用一個簡單的應用程序,注冊一個網絡賬號,都會讓用戶提供手機號碼、身份證號、銀行卡號等隱私信息。
安裝一個新的APP,使用前先要收到一連串的提醒:“允許發送通知”“允許訪問位置”“允許獲得手機通訊錄”“允許啟用電話、短信、相機”……盡管用戶可以選擇“同意”或者“不同意”,但用戶一旦選擇了“不同意”,很多APP便自動退出不再提供服務。
甚至發在個人朋友圈中的照片,都有可能被他人惡意盜取。近日有媒體曝光稱,大量來自朋友圈、QQ空間或者微博上的私人照片,正在被放在網上低價出售,甚至被非法用于商業廣告或婚戀網站。對此,有網友感嘆:“原來,我們一直在互聯網上‘裸奔’!”
網上個人信息泄露還可能引發次生災害,成為精準詐騙的幫兇。一些人把個人隱私信息當成賺錢的工具,通過售賣越權獲取的用戶信息獲得巨額利潤,并由此形成了黑色產業鏈。如何提高網絡安全性,保護用戶的個人信息,成為互聯網時代人們的核心關切。
北京大學互聯網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田麗認為,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普及,傳統問題向互聯網延伸,線上向線下延伸,人類空間向虛擬空間延伸。人們在互聯網上變成了“透明人”,個人的一舉一動都被互聯網“記錄在案”,導致人們在網絡空間越來越缺乏安全感。
“每個人在網絡中都無所遁形。”中國互聯網協會個人信息保護工作委員會秘書長李美燕談到,“數據爬蟲”爬進了千家萬戶,亞洲服務器租用 歐洲服務器,人們發出的每一條信息,瀏覽的每一個痕跡,都不再是自己獨有的存儲記錄,而是變成他人接近你的路標。國內外頻頻高發的個人信息保護事件,使個人信息保護態勢更加嚴峻。
利用vs保護
如何在大數據時代加強個人信息保護工作,也是互聯網行業的熱點難點議題。在7月10日至12日召開的2018中國互聯網大會上,主管部門、專家學者和相關企業對個人信息保護這一話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有專家表示,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通信技術深度滲透到經濟社會的方方面面,海量數據時刻記錄著人們生產生活,并通過數據的分析與挖掘為網民提供個性化、精準性的服務。但在大數據時代,開發的力度越大,數據面臨的風險就越大,失衡現象就愈發嚴重和常見。
“個人信息正在被大規模地電子化、數字化和產業應用化。”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管理局副局長隋靜談到,當前,隨著大數據、云計算等數字技術的迅猛發展,信息采集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信息流動日益突破地域和行業,對個人信息保護和安全保障提出了嚴峻挑戰。非法獲取、泄露甚至倒賣公民個人信息等侵害公民個人信息安全的惡劣事件時有發生,網絡安全問題日益凸顯。
中國互聯網協會個人信息保護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周漢華指出,在數據沉睡時代,個人數據實際處于未被開發的受保護狀態。進入大數據時代之后,數據無處不在。它多點采集、多場景使用、多人經手、跨國界、跨邊界、跨業務線,保護難度很大。“如何處理好大數據的發展和個人信息的保護,是一個基礎性的問題,是一個關鍵的選擇。”周漢華說。
“個人信息保護嚴格來講是由于利益驅動導致如此復雜。”清華大學法學院院長申衛星指出,工業4.0社會將數據比作石油,財富發揮作用,不可避免會引起個人信息的侵害。個人信息保護難點是很多個人信息覆在一定的數據之上,例如數據的傳輸、數據的利用,個人信息保護面臨著平衡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