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目前國內人工智能領域的兩大頭牌,曠視科技和商湯科技似乎一直在暗中較勁。
兩家公司分別成立于2011年和2014年,同樣專注于視覺識別領域。雖然兩家公司背后都有阿里巴巴的身影,但他們之間依然暗藏火藥味。
這種濃烈的競爭意識伴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大爆發而誕生,他們既要爭先恐后地將自己的技術在各個行業落地,又要避免成為技術浪潮下的犧牲品——在商業世界,只有帶來實際的營收,技術的價值才能夠體現。
然而從2018年上半年開始,盡管明爭暗斗還在繼續,但兩家公司的關系逐漸變得微妙起來。
2018年4月,商湯科技正式對外宣布完成C輪融資,融資金額達到6億美元,阿里巴巴領投,新加坡主權基金淡馬錫、蘇寧等投資機構和戰略伙伴跟投。
僅僅三個月后,老對手曠視科技也傳出了完成融資的消息。巧合的是,根據彭博社報道,這輪融資的金額在6億美元左右,阿里巴巴同樣參與其中。
實際上,阿里巴巴的名字并不是第一次出現在兩家企業的融資歷史之中。2017年11月,螞蟻金服就已投資過曠視科技,并且在后者的董事會席位中拿到了一個位置。至于商湯科技,阿里巴巴則是在2017年10月向對方投資了15億元人民幣。
盡管界面新聞記者了解到,螞蟻金服的投資部門和阿里巴巴集團本身的投資部門相互獨立運作,嚴格意義上說并不算一家人,但這并不足以抹除曠視科技以及商湯科技身上的“阿里”屬性。
這意味著,在這一輪融資過后,兩家曾經暗中對抗的人工智能公司搖身一變成了同門師兄弟。
除去這兩家之外,阿里巴巴的身影還在視覺識別領域內的其他公司周邊縈繞。2017年5月,在安防領域積累了一定技術基礎的依圖科技完成了一筆3.8億元的C輪融資,領投方為高瓴資本,跟投機構的名單中則有云鋒基金、紅杉資本、高榕資本、真格基金等。其中,云鋒基金的創辦人之一便是阿里巴巴的掌門人馬云。另外,依圖科技的聯合創始人林晨曦同樣出自阿里體系。
到目前為止,被業內稱為國內視覺識別領域的“四大初創公司”之中,阿里巴巴已經和其中的三家產生了或多或少的聯系,只剩下云從科技一家尚未被納入阿里巴巴的“勢力范圍”。
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對于這些在前沿技術上有著領先優勢的初創企業們,阿里巴巴從來不會吝嗇自己手上的支票簿,甚至愿意為行業內的幾家競爭對手同時伸出橄欖枝。
阿里巴巴戰略投資部總監謝鷹曾將其對技術類公司的投資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探路者”,即看重被投企業在其所處賽道中的前瞻性,比如說這項技術能否創造長期價值,以及給行業整體帶來新變化;另一種則是對現有能力的補充,即是否可以與阿里巴巴自身的業務形成技術上的補充。
對于阿里巴巴來說,人工智能已經不屬于“探路者”領域,反而更像是一個逐漸步向成熟的行業。“放在2015年,人工智能還算是一個前瞻性業務,但到了2018年,已經不能這么形容了。”謝鷹認為,人工智能已經在很多行業落地,阿里巴巴需要更多從戰略層面進行布局。
但巨頭的大灑金錢,卻讓投資機構們開始謹慎看待人工智能領域的投資機會。
國中創投投資總監童亮亮對界面新聞記者表示,以視覺識別為例,資本市場從2015年就開始下重注投入,現在包括安防、醫療等領域,人工智能的落地大局已定。“幾輪大的融資過后,一些龍頭企業的估值已經處于相對高位,大家對于投資這個行業的熱情反而有一些下降。”原因在于,產業資本很多時候側重于對業務的布局,對于價格的敏感度較低,這在客觀上提升了投資機構的下注難度。
“我們在去年做了一些布局,但是今年就沒有新的投資了。”童亮亮說。去年商湯科技和曠視科技等公司的體量已經較大,因此國中創投投資選擇了一些具有獨特競爭點的企業進行布局,包括做眼球跟蹤算法的七鑫易維,做智能駕駛的天瞳威視和雙髻鯊等。
戰略布局人工智能
界面新聞記者從一名行業內人士處獲知,商湯科技已經成為阿里巴巴智慧城市項目的主要合作伙伴。前者主要在智能監控、智能交通、城市管理上為阿里巴巴提供技術支持,并在此基礎上形成大的產品矩陣。同時,商湯科技會將自己的深度學習技術形成一個技術框架提供給有需求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