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干、數在轉、云在算”,江蘇省無錫市中級人民法院自主研發的“被執行人履行能力大數據分析系統”智能研判被執行人的履行能力,開啟了法院精準執行模式。
“這套系統的主要原理是運用信息化手段整合海量數據,對被執行人消費習慣、行為規律、財產隱匿等情況進行智能分析,通過大數據運算,獲得被執行人履行能力的精準判斷,使申請人成為明白人,‘老賴’成為透明人,執行法官成為智慧人。”近日,無錫中院執行局局長邱必友接受采訪時說道。
數據共享:打破壁壘 獲取海量信息
日前,無錫中院將獲取的全市私立高收費學校招生名錄導入大數據分析系統進行自動比對后,顯示被執行人江某的兒子在無錫一所私立小學報名,并已繳納第一學期的學費。
法院從學校獲知準確聯系方式后,立即約談了江某,并及時向教育局發出協助執行書,通知這所私立小學停止招錄其子;同時告知江某如果不履行還款義務,孩子不僅禁止在高消費的私立小學就讀,其所繳納的學費也會被法院劃扣。眼看爭取來的入學名額要落空,江某急了,連忙表示愿意配合法院提供相關財產進行司法拍賣,盡快清償債務。
據了解,此次平臺共比對出4名失信被執行人子女準備就讀私立高收費學校,法院會同教育局予以聯合懲戒后,3名被執行人當即履行了義務,1名被執行人子女重新選擇公立學校就讀,對失信被執行人起到了震懾效果。
“執行信息的獲取,依賴于對人、財、物等海量、碎片化信息進行匯聚和比對。”無錫中院執行指揮中心主任閔仕君介紹,平臺目前已與全國法院執行查控“總對總”和“點對點”平臺對接,獲取三級法院被執行人的銀行賬戶、存款、車輛、證券、股權等主要財產信息,以及被執行人涉案數量、涉案金額等涉案財產信息。
此外,該平臺還與江蘇省信用辦實現了專線對接,能獲取省級各行政單位對被執行人的失信懲戒數據庫信息,如企業行政處罰信息、非企業單位登記信息、年檢信息、信用等級信息等。無錫中院還在平臺上搭載了專門軟件以獲取被執行人在互聯網上可查詢的財產公開信息、消費記錄、通訊記錄、出行記錄等與財產有關聯的各類信息。
科學評估:綜合研判 明晰履行能力
在一起標的額119萬余元的股東出資糾紛案中,被執行人余某拒不申報財產。執行法官登錄大數據分析系統查詢,涉及余某所有的房產、車輛、存款等詳細信息以全景視圖形式呈現,執行法官立即對余某財產進行控制,并針對其拒不申報財產的行為依法采取罰款5萬元的措施。被執行人余某認識到自己違法行為的嚴重性后,一次性履行了相應義務,并主動繳納了5萬元罰款。
大數據的生命力在于應用。平臺對各類基礎數據進行匯集、融合、智能分析后,以數據可視化動態描述被執行人社會關系、資金往來、流轉、消費、財產信息等綜合狀況,服務器租用 免備案服務器,分析判斷出被執行人履行義務行為,從而確定被執行人是否存在違法或虛假申報財產、違法高消費、有能力而拒不履行法定義務等行為。
有些被執行人通過轉移財產惡意逃避執行,對此行為如何定性,曾一度困擾著執行法官。現在有了大數據,難題變得簡單了,閔仕君為記者進行了現場演示。打開電腦大屏,輸入被執行人王某的名字,其所有的銀行、理財等金融系統的資金往來活動軌跡線路清晰,是否惡意轉移財產一目了然,系統自動生成報告,為執行法官判定是否構成拒執罪提供了有效證據。
精準打擊:因案施策 兌現公平正義
參考大數據分析研判結果,科學評估被執行人的履行能力,針對不同的情況制定不同的執行方案,采取不同的執行措施,可以真正做到因案施策、精準執行。
被執行人何某拒不申報財產,也不自覺履行義務,執行法官通過大數據分析系統發現何某一年乘坐飛機十余次,住宿五星級賓館50余天,多次往返北京、上海、貴州、云南等省市,經綜合研判,法院以涉嫌拒執罪將何某移交公安機關偵查。
被執行人陳某因家庭經濟窘迫,不舍得用自來水澆灌家中菜地,平時就擅自掀開路邊下水道井蓋取水澆菜。三年前的一天,陳某在一次取水后,沒有及時將井蓋復原,蘇某駕駛非機動車路過此處時不慎撞上井蓋摔倒受重傷,經醫院搶救無效死亡。經公安機關認定,被執行人陳某負該事故主要責任。陳某年過半百,早年因慢性病而離職、離婚,沒有收入來源,亞洲服務器租用 歐洲服務器,僅靠800多元的低保維持生計和醫療。其僅有的老宅已敗落不堪,與老母親蝸居在十幾平方米的違章搭建房內。執行法官在平臺上對陳某的履行能力進行分析,系統示意圖顯示其履行能力為零。面對數據詳盡分析,申請執行人表示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