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找不到貨,放空車”到“指尖上”尋貨源,美國站群服務器 亞洲服務器,跑了20多年大卡車的吳英華經歷了中國公路物流行業的滄桑巨變。
冬日清晨,52歲的貨車司機吳英華開著一輛裝滿電器的大卡車從上海出發,即將開往新疆霍爾果斯口岸,全程5000多公里。在出發之前,吳英華熟練地通過手機APP預定了從霍爾果斯到江蘇的訂單,避免返程放空車,節省了油費,這對吳英華來說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東方祥云山洪預警平臺。冷桂玉 攝
2018年,“東方祥云”與辰安科技合作的菲律賓防汛應急平臺正式投入使用。至此,這朵來自貴州的“水利云”正式飄向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
貨車幫物流園。冷桂玉 攝
貨車幫工作人員正在介紹企業的大數據平臺。冷桂玉 攝
短短幾年時間,貨車幫如今已是全國最大的車貨匹配信息平臺,會員車輛520萬輛,貨主會員125萬家。通過減少空駛,僅2017年,該平臺為中國節省燃油費用860億元(人民幣,下同)、減少碳排放4600萬噸。
“大數據將散落在世界各地的貨車司機和物流企業緊緊連在一起。”滿幫集團聯席總裁、貨車幫CEO羅鵬介紹,貨主可通過“貨主版”APP發布貨源信息,精準找到司機;司機可在“司機版”APP發布空車信息,精準匹配貨源,省時省力。
作為中國首個大數據綜合試驗區,貴州大數據產業發展風生水起,蘋果、高通、微軟、阿里巴巴、華為、騰訊等國內外互聯網領軍企業先后落戶貴州。貴州“老干媽”、貴州百靈、貨車幫、東方科技等貴州本土民營企業也紛紛乘“云”出海。
“傳統的山洪預警需要在水域旁鋪設大量傳感器,VPS,而且在后期設備運行和維護費用也很高昂,并且預見期比較短。”該公司董事長李勝如是介紹平臺優勢,平臺依托大數據分析技術,每15分鐘就可以對全國山洪小流域任意河道位置不同危險等級進行山洪預警。通過78個水文站點數據進行洪水等級精度評定,整體精度可達到80%。
而這一巨變的推動者正是大數據。吳英華口中的APP為“貨車幫”,2014年,同貴州發展大數據一道,貴陽貨車幫科技有限公司應運而生。貨車幫通過大數據應用致力于破解“車主找貨難”“貨主找車難”等公路物流行業痛點,為用戶提供準確便捷的信息交互平臺服務。
同樣作為貴州民營企業的貴州東方世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借力大數據駛入了發展高速路。該公司開發的“東方祥云”大數據平臺,通過算法分析實現精確預警和監測,得出每個網格未來72小時有可能達到的洪水危險等級,從而減少因突發災害帶來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貴州畢節——上海,有水果,求9.8米高,冷藏車……”記者近日走進貨車幫物流園區,在接待大廳的大屏幕上看到,全國各地的司機需求、貨主需求、貨物運輸交易額、何地輸出貨物多等信息一一可見,并實時更新。
2017年5月,貨車幫推出的維語、俄語、蒙古語版本的多語種版本APP亮相,加強了中國與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等國家和地區跨境貨運的交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