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來,國內外諸如AWS、Azure等公有云巨頭都先后推出了自研的數據庫服務,青云QingCloud不僅推出了分布式數據庫RadonDB,同時還將這一經過公有云驗證的數據庫產品應用到企業數據中心,通過將分布式技術與數據庫相結合,再加上SSD的性能加成,性能好得讓人不敢相信。比如網聯公司公布去年“雙十一”時,其峰值交易量每秒達到92000筆,如果用RadonDB的話,也許只需數臺就可以支撐。
溫馨提示:這篇測試長文閱讀大約需要10分鐘。
如何根據企業所需構建面向未來的數據中心,這是絕大多數CIO都在思考的問題。
尤其是智能終端時代,數據蔓延正使得這一問題更加復雜,比如,手機銀行之于營業廳固定的業務窗口,手機App之于固定數量的銷售渠道,以及源起網絡購物的一次次人造“狂歡節”……
對于企業來說,IT負載正變得不可預測,同時生態內外的數據流通正日趨復雜與頻繁,數據蔓延正對企業IT的性能、容量以及管理帶來巨大的挑戰。
在IT演進的過程中,云計算已經被認為是企業IT的必經之路,這在過去幾年中已經得以充分證實,尤其是公有云方面的實踐,一定程度上調和了企業IT需求與成本之間的矛盾,這也使得混合云趨勢正日趨明顯。
公有云的成功經驗正越來越多地應用在企業內部數據中心,以幫助企業更順利地向云端遷移,最典型莫過于源自互聯網分布式存儲的SDS(Software Define Storage,軟件定義存儲)已經成為企業存儲市場最主流的趨勢之一。
隨著公有云服務在企業數據中心內部的應用,不僅幫助用戶解決了現實問題,同時也讓公有云廠商更加了解企業業務特點,為后續推出滿足用戶需求的產品與解決方案提供了條件。典型如數據庫產品,近兩年來,國內外諸如AWS、Azure等公有云巨頭都先后推出了自研的數據庫服務,而青云QingCloud不僅推出了分布式數據庫RadonDB,同時還將這一經過公有云驗證的數據庫產品應用到企業數據中心。
相對于公有云環境,企業數據中心的業務更加復雜,對于IT基礎架構的要求也更高。數據庫不僅需要部署在數據中心內部的物理服務器、虛擬機、容器等私有云環境,并在必要時能夠擴展到公有云之上。
軟件定義存儲與SSD的應用推動分布式數據庫進入企業數據中心,實際上存儲與數據庫的結合亦更加緊密(如Server SAN的一大場景就是數據庫)。SSD的高性能優勢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升數據庫的性能,簡化數據庫架構,讓分布式成為可能,理論上實現容量的無限擴展,并性能亦隨之線性增長。
青云QingCloud新一代分布式數據庫RadonDB,基于開源的MySQL技術研發,而MySQL是全球范圍內應用最廣泛的數據庫,其開源的性質能夠杜絕廠商鎖定,開源社區的蓬勃發展培養了一大批精通MySQL的人才,為企業部署、應用、管理MySQL提供了便利。如同x86服務器一樣,其不僅方便使用,也易于管理,有助于降低企業數據中心成本。
但在海量數據時代,單機版MySQL數據庫已經很難滿足企業應用需求,而部署集群版MySQL則更多出于可靠性目的,雖然也有企業基于MySQL開發出分布式部署版本,但更多是面向特定需求,離成熟產品還有一段距離。而RadonDB則率先在公有云中應用改進,然后根據企業應用特點進行優化,進而形成一個標準商用的產品,以方便企業用戶使用。
具體來說, RadonDB主要包含兩大模塊的改進和創新:radon和xenon。radon是一個分布式SQL層,主要負責數據路由和計算;xenon則是一個MySQL集群高可用組件,用以構建分布式存儲層,具有秒級選主(Master)、選主后的數據快速回放、以及實現主從切換后的數據零丟失等功能。RadonDB從技術上對分庫分表式概念進行了更進一步的擴展,使其成為具備高可用、滿足Snapshot隔離級別分布式事務的開源分布式數據庫,而非僅僅只是一個分庫分表組件。
RadonDB分布式數據庫架構圖(來源:青云QingCloud)
RadonDB性能測試前 環境搭建和組件說明
一般來說,數據庫與存儲(確切地說是塊存儲)的關系非常緊密,通常數據庫的性能與存儲的性能息息相關。而分布式存儲的性能一方面要依賴硬件,同時也與分布式存儲軟件本身的優化相關。下圖為RadonDB測試架構:
整個測試環境由6臺服務器和一臺25GbE交換機組成,主要分為分布式存儲環境和RadonDB分布式數據庫環境。每臺服務器均配備2顆Intel Xeon E5-2650 v4處理器(12核,2.2GHz)和64GB內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