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經濟”時代已經到來。規模不再是企業唯一追求點之后,如何用“數字能力”幫公司提升效率、順利轉型,成為了關鍵命題。
那么,對于尋求變化的公司而言,究竟該如何精細化管理公司“數據”?如何交叉利用產生價值?如何有效服務前端業務?
“數據中臺”可能是一個答案。
為何在此時關注“數據中臺”?
“數據中臺”不是既有的專業術語,而是企業在持續思索“如何讓數據產生更多價值”的過程中,演變成型的一種管理理念。
簡而言之,是梳理并規范管理企業數據,將其所需的數據存儲、計算機應用能力抽象出來,整合在共享的“平臺”中(平臺本身即為狹義的 “數據中臺”),統一為前臺業務部門提供決策快速響應、精細化運營及應用支撐等要求。
數據中臺在國內最知名的實踐就是阿里巴巴的“小前臺、大中臺”戰略,而其數據中臺為阿里業務帶來的效果也是顯而易見。
總結阿里以及海爾、華為等其他企業的經驗可以發現,“數據中臺”解決的是企業以下的痛點:
數據資源盤點、聯接、規范管理,形成企業的“數據資產”管理體系。幫助解決傳統信息系統建設過程中,因”煙囪式“架構導致的數據隔離、數據不一致等問題,避免“數據孤島”的出現。
避免重復開發,確保前端業務“輕量化”。數據中臺要求“整合、共享“,因此業務前端需要的數據應用能力必須經過數據中臺進行實現,這樣既確保了前端業務的輕量化,又鞏固了數據中臺作為關鍵地位,避免出現重復開發帶來的效率及成本等問題。
數據能力提取、整合與統一輸出。通過數據存儲架構的設計、數據標簽體系構建、數據指標與算法模型的搭建,形成企業基礎數據能力并整合在平臺系統中,并開放給前端業務進行調用。
泰合資本董事付超平認為:“數據中臺不單純是一個平臺,而是企業提煉數據能力,并真正賦能于業務與合作伙伴的綜合體現。如果說基礎場景與數據是樹根,數據應用是樹葉,那么數據中臺就承擔了樹干這一重要的角色。”
那么,數據中臺在近期持續被關注的原因是什么?
一方面是因為當前企業 KPI 的核心已經從側重規模、營收轉型為營收與價值、規模與效率并重,因此企業客戶對于數據價值發掘有強烈訴求,可謂‘天時’;另一方面大數據、云計算等相關技術已在各行業應用鋪開,相關政策也對企業云化、搭建平臺給予了支持,可謂‘地利’;最后是企業自身數據價值觀念的轉變以及對技術接納更加開放,可謂‘人和’。”
“數據中臺”的切入模式與潛在機會
僅關注 2019 年的三個月,就能看到資本對于數據中臺領域頻繁出手:
1月,衡石科技啟動新一輪融資;
2月,Wakedata 完成數千萬人民幣A輪融資,距離上輪融資 4 個月;
3月,數瀾科技完成 1 億元 A+ 輪融資,距離上輪融資 9 個月;……
作為初創團隊,切入數據中臺這一細分領域,可能的思路與模式有哪些?36氪梳理了部分頭部公司的打法:
1、實施維度:切入熱度應用場景,跑通閉環,“用效果打動客戶”。
由于數據中臺的核心是“提供能力”,但企業客戶往往需要看到實際的成效,因此服務商通過識別行業內典型應用場景并構建解決方案閉環,可以在短時間內幫助用戶認知到數據中臺的價值所在。
“場景封閉、業務圖譜簡單的應用場景越容易切入,但競爭將非常激烈。”付超平表示。當前,互聯網、金融、新零售等對于數據敏感性更顯著的行業成為諸多服務商激烈競爭的“要地”;在場景選擇上,獲客、營銷合作、交易(金融)等場景因為其帶來的”立竿見影“效果成為了企業客戶關注的重點。
例如,某品牌主客戶希望能實時監測到為其提供營銷服務公司的數據,并能和公司內部數據打通聯合分析。衡石科技將數據中臺產品部署在客戶的云端環境中,實時對接各家服務商的數據API接口,并與公司內部的CRM系統打通實現聯合分析的交互式儀表盤,把所有數據分析結果整合,在大屏實時反饋關鍵業務的變化趨勢等。
2、技術維度:技術能力與服務能力融合,“形成企業級服務體系”。
每個企業由于其數據管理水平的不同,其數據中臺的方案展現會存在差異。區別于僅提供數據分析能力或其他能力的團隊,數據中臺服務商需要具備這些通用能力工具化、并通過智能化平臺進行整合的綜合實力。同時,對于企業數據管理情況的通盤理解與評估,并能結合實際情況協助客戶制定分階段的數據戰略,VPS,成為服務商獲得客戶深度信任,并最終實現服務落地的重要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