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大屏幕閃現9個賬號成功登錄系統的畫面,全國首個案件審理輔助信息系統近日在江干區全域開通,實現了省、市、區、街道四級一網貫通,紀檢監察審理信息化落地到最基層。
今年以來,省紀委省監委以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為依托,開發建設了審理輔助信息系統,實現審理業務全程線上流轉,推動進入智慧審理時代。江干區作為試點單位,積極發揮試點優勢,結合自身實際先行一步,目前區紀委區監委本級、8個街道紀工委及區委直屬機關紀檢監察工委均已開始使用該套信息系統。2月以來,彭埠街道首先進行了審理輔助信息系統試運行。“我們在使用過程中發現,通過信息化系統,明顯提升了案件的辦理效率。”彭埠街道紀工委負責人舉例說,比如,在審理徐某違紀案件時,發現部分材料的格式不一致。按以前的做法,起草材料并進行重新整理規范,往往要花費1到2天的時間,“現在不同了,當我們把案件審理信息錄入之后,系統可一鍵自動形成審理報告、處分決定等一系列材料,實現一處錄入、多處使用,亞洲服務器,一處修改、多處同步修改。一句話,方便好用!”
不僅效率提高了,紀檢監察審理工作也更為規范,權力被關進了制度的籠子。比如,系統能自動對案件進行程序監控,香港服務器,對于快到期限的,自動發出期限預警。對于移送審理的案件,根據錄入系統的材料實現自動審核,對不符合受理要求的,系統會自動提出不建議受理意見。而且,從承辦人到各級領導審核審批均在網上留痕,使案件的辦理過程全程有據可查。“網上操作不可逆,不能過后再修改或補充。這也對審理工作的精準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江干區紀委有關負責人說。
系統的智能化,還體現在以大數據庫為支撐,對違紀違法情節相似的案件,通過要素抓取,自動審核認定違紀違法事實,再由人工進行確認。此舉有效限制了自由裁量權,減少了審理過程中因人為因素導致定性量紀畸輕畸重的情況。
目前,江干區正在錄入系統開通之前已經審結的案件,從而使要素提取、數據統計等功能更為精準。下一步,該審理輔助信息系統將在全省紀檢監察機關審理部門推廣應用,紀檢監察工作即將開啟“大數據”的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