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集、分析、研判……1月2日,在廣東省佛山市國家火炬創新創業園內,這座看似普通的“城市安全運行監測中心”大樓,每時每刻都涌入無數與城市安全息息相關的數據。工作人員通過監控大屏幕實時分析,發現異常,系統便第一時間發出警報并生成應急預案,確保災情得到及時處置。
為探索佛山城市安全管理的新路徑,佛山市應急管理局通過物聯網、云計算和大數據等現代信息化手段,依托公共安全科學技術全新打造“智慧安全佛山”項目,借用大數據對重大風險點、危險源實現全年365天、24小時不間斷監測。“智慧安全佛山”項目一期正在動工,預計2020年6月完成。
通過“智慧安全佛山”項目,可以實現對重大風險點、危險源全年365天、24小時不間斷安全監測。
風險隱患量大面廣難管理
隨著城市發展,佛山城鎮化率目前已接近95%,各類安全隱患與風險也呈上升趨勢。如何有效應對化解,成為佛山這座制造業大市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
“安全風險體量大、點多面廣、系統性脆弱,是佛山目前面臨的現狀。”2019年11月,在2019年公共安全科技創新高峰會上,佛山市應急管理局局長魏鈺表示。
截至目前,佛山各類市場主體已突破80萬家,其中95%為中小微企業,與居民區交錯分布。與此同時,佛山擁有大小橋梁2790座、在用電梯4.6萬臺、“三小”場所10036家、風險點危險源4661處、危化企業3279家……
“如此巨大的監管體量,佛山基層監管人員卻僅有1066人。”魏鈺表示,除了監管力量不足,監管隊伍專業化水平不高,排查辨識重大安全風險能力不足等,也制約著城市安全管理能力。
與隱憂相隨,由于城市早期橋梁建設標準低,超齡超負載運行,佛山現有健康等級較差的三類橋梁多達284座,部分油氣管線毗鄰人口密集區域、燃氣管線與排水暗渠交叉點近百處等,也讓風險隱患倍增。
“這些安全管理職責分屬不同職能部門,彼此間存在信息‘孤島’現象,各單位排查的風險監測數據也不互通。”佛山市應急管理局應急中心副科長張力表示,這需要有一個機構能夠匯集各方數據進行綜合研判,實時動態分析,一旦發現異常,能第一時間發出預警并生成應急方案。
安全黑科技24小時在線監測
橋梁、化工廠、燃氣管道……面對形式種類繁多的安全風險,如何能夠跨領域,全方位監測,實現城市應急安全管理一盤棋?
早在2018年5月,佛山市政府便與清華大學在城市安全領域開展“產學研用”全方位合作。2019年7月,由佛山市應急管理局牽頭打造的“智慧安全佛山”項目正式啟動,城市安全運行監測中心正式成立。
“針對各類不同的安全要素,香港免備案主機,我們研發集成了不同類型的傳感器,并安裝在各個風險點、危險源上。”清華大學公共安全研究院副教授、智慧安全佛山項目負責人王飛表示,隨著各類型傳感器鋪設完成,將對各類風險實施7×24小時監測預警,信息數據一旦出現異常,將第一時間反饋至中心監測大屏幕,并以報警形式提醒工作人員與相關職能部門介入處置。
除了匯總各職能部門的監測數據,項目還將覆蓋此前沒有布控的重點領域,以及公共安全隱患區域,打破分散管理困境,實現全市安全管理一張圖。
作為佛山首批接入“智慧安全佛山”項目的危化生產企業之一,佛山市順德區大東樹脂有限公司儲罐區域如今已配套安裝可燃氣體濃度、溫度等多種傳感器和視頻監控。“一旦儲罐發生泄漏,傳感器能夠第一時間識別,并反饋給企業與相關管理部門。”王飛表示,根據不同類型的災害,“智慧安全佛山”還能第一時間生成應急處置方案。
同樣作為項目受惠企業之一,佛山市國家火炬創新創業園內的部分消防設施和電梯也已完成了升級改造。王飛介紹,對比傳統發現明火、明煙才施救的應急管理,項目如今實現對電纜溫度和剩余電流進行實時監測,一旦感知結果超過閾值,就會立即報警。
“傳統的盯監控難免會有疏忽,升級改造后可以通過信息系統實現24小時不間斷實時監測,這樣更安全。”火炬園辦公室主任程小芬坦陳。
全時監控實現多領域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