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公布 2019 年防范治理電信網絡詐騙工作情況。數據顯示,2019 年全國共攔截詐騙呼叫 10.8 億次,關停重點地區詐騙號碼 88.8 萬個。
電信詐騙
值得關注的是,反詐的責任鏈條正進一步向互聯網企業延伸。2019 年 7 月,工信部聯合公安部、網信辦組織阿里巴巴、騰訊、百度、京東、字節跳動、拼多多等 11 家重點互聯網企業簽訂了“防范治理電信網絡詐騙責任書”。
根據工信部公布的數據來看,自 2019 年 7 月以來,騰訊累計處置了涉詐微信 /QQ 帳號 13 萬個,阿里巴巴累計預警高危受害人 20 余萬,京東、拼多多等平臺清理違規賬號 6000 余個,攔截可疑交易 800 萬筆。中國互聯網協會 12321 舉報中心公開曝光問題突出的移動轉售企業 10 批次。
工信部表示,反詐要堅持“以技管網”、“以數管網”、“從嚴管網”、“協同管網”,明確“兩大任務清單”,聚焦六大任務。
數據顯示,2019 年,工信部和各地通信管理局,美國服務器,攔截詐騙電話 6.8 億次,勸阻受害用戶 52.4 萬人;工信部組織建設部省兩級互聯網反詐系統,部系統與 19 個省系統對接聯動,匯聚涉詐域名 149 萬個,涉詐網址 900 萬個,涉詐互聯網賬號 13 萬個;電信企業則健全完善大數據反詐技術體系,攔截詐騙電話 4 億次,攔截詐騙短信 15 億次,實現全量境外來電用戶提示。
在“重拳”方面,工信部大數據“踢網”,整治重點地區,關停詐騙號碼 88.8 萬個。廣西、云南兩地省級電信企業建立完善大數據“踢網”模型,累計踢網 81 萬個。
在“壓實責任”方面,除了將責任向互聯網企業延伸,還加強了通報力度。
數據顯示,2019 年,工信部下發電信網絡詐騙風險行業和重點地區通報 33 期,點名問題企業 60 余次,組織對 16 省 48 家電信企業進行現場檢查。安徽、四川、河北、青海、新疆、重慶、湖北等通信管理局,加大了實名制檢查追責力度,明察暗訪渠道網點共計 800 家。
在“創新”方面,工信部加強電話用戶實名登記,探索行業信用管理。
2019 年 9 月,工信部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做好電話用戶實名登記管理有關工作的通知》,提出全面推廣人像比對等 11 項舉措。明確用戶不得二次轉售、倒賣電話卡,并要求電信企業自 2019 年 12 月 1 日起在實體渠道全面實施人像比對技術措施,人像比對一致后方可辦理入網手續。此外,河南、貴州、福建等通信管理局探索建立電信網絡詐騙不良用戶管理機制,2019 年共納入失信用戶 1.7 萬人。中國通信企業協會則建立移動轉售企業社會營銷渠道信用管理機制,曝光問題渠道 9 批次。
生活中,經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電信詐騙,讓人防不勝防。那么,電信詐騙通常會以何種具體的形式進行詐騙呢?就此,我們盤點了電信詐騙案件的主要手法:
冒充好友詐騙
犯罪分子通過非法渠道,獲得受害人親友的手機號碼、社交賬號密碼,并掌握受害人的社會關系,從而騙取受害人信任,進而編造“發生意外急需用錢”“資金周轉”“代繳話費”等理由,誘使受害人轉賬。
校園貸詐騙
犯罪分子通過群發信息,稱其可為資金短缺的在校學生提供貸款,月息低,無需擔保。簽訂合同后,又以各種名義扣費,故意制造借款人違約,通知發生逾期,要求大學生一次性還清本金、利息、違約金、催收費,若不還錢,就對其采取騷擾、威脅、非法拘禁等手段。
刷卡消費詐騙
犯罪分子群發短信,以事主銀行卡消費,可能個人泄露信息為由,云服務器,冒充銀聯中心或公安民警連環設套,要求將銀行卡中的錢款轉入所謂的“安全賬戶”或套取銀行賬號、密碼從而實施犯罪。
貸款詐騙
犯罪分子通過群發信息,稱其可為資金短缺者提供貸款,月息低,無需擔保。一旦事主信以為真,對方即以預付利息、保證金等名義實施詐騙。
金融交易詐騙
犯罪分子以某某證券公司名義通過互聯網、電話、短信等方式散布虛假個股內幕信息及走勢,獲取事主信任后,又引導其在自身的搭建虛假交易平臺上購買號稱 “低投入、高收益、無風險”的投資理財項目,從而騙取事主資金。
補助、救助、助學金詐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