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技術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最近,VPS租用,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編制了《人工智能、大數據支撐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報告(1.0版)》。這份報告通過對200余家企業機構、30余個場景、230多個應用案例的全面梳理,發現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已經全面嵌入整個防控體系和相關工作過程,發揮了重要支撐作用。
這份報告分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梳理了自疫情發生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各部委以及地方政府關于鼓勵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在抗擊疫情中發揮作用的部署與舉措;第二部分對人工智能、大數據支撐疫情防控的整體情況進行了匯總梳理,用圖表形式展現了人工智能、大數據支撐新冠肺炎防控的全景圖像;第三部分基于相關報導和調研材料,從科研醫療、疫情管控、物流交通、遠程教育、經濟生產、社會生活、政府政務等7個方面出發,梳理了各個疫情防控場景下的應用案例;最后,報告對人工智能發展進行了展望和思考。
報告顯示,在政府的有力組織和各界的積極參與下,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很快應用到疫情監測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資源調配等各個方面。從超級算力助力病毒溯源和藥物研制到算法讀片輔助病情診斷,從大數據分析預測人流趨勢到無人機喊話監督防護行為,從智能化物流運輸到遠程教育遠程辦公,從“隨申碼”等健康標識精準管理到政務業務“全程網辦”“數字清關”,人工智能第一次在人類突發重大公共衛生事件中短時間內被全社會應用推廣。
規模空前的人工智能“社會實驗”
報告指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是對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水平和實際應用能力的一次集中大考,也造就了一次規模空前的人工智能社會大實踐,某種意義上自然形成了一次集中的“社會實驗”。“這個史無前例的社會大實驗壓縮了時空,激發了需求,使我們更早全面地體驗了數據和算法的巨大重構作用。智能經濟、智能社會提前在這個社會實驗中進行了培育和驗證。”
智能制造、無人配送、在線消費……疫情對工作模式、生活方式和經營管理方式都帶來了全方位影響,也孕育了行業發展的新機遇和新空間。在這次戰“疫”中,社會各界對人工智能、大數據應用的想象力被充分激發,豐富了人工智能的應用場景,社會接受度也大幅提升。報告預測,疫情過后,人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都可能向更加智能化方向發展,一個以智能化、無人化、遠程化為特征的新經濟社會形態正加速走來,中國人工智能產業或將迎來一個新的高速發展時期。
運用新技術提升國家治理能力
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所長石謙研究員表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是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其中一個重要考點,是如何更好地適應并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提升治理能力。
這場考試早已開始,近兩年各地推動政府數據公開和“一網通辦”“不見面審批”等改革經驗,云主機,為疫情防控打下了基礎。在疫情防控過程中,各級政府依托信息技術創新治理模式、重構治理流程,同時促進了通信、交通、衛健、公安、社區等多個系統的數據對接,為提升治理能力形成了很多好的經驗。同時,這次疫情也暴露出數據整合和數據質量等方面仍然存在堵點難點。把好的工作經驗制度化,進一步破解難點堵點,將成為各級政府下一步的重要工作內容。
進一步思考人類與技術的關系
“疫情中對信息技術廣泛的應用體驗,還促使我們進一步思考人類與技術的關系。”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科技與社會研究室主任王迎春副研究員說,快速交通和深度全球化,一方面帶來的是工作生活的便捷和緊密的全球生產消費體系,另一方面也使風險可能被迅速放大。
科技客觀上已經成為風險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對風險我們必須依靠科技,但科技必須以人為本。在疫情防控過程中,對確診病例信息的公示范圍、對個人信息的收集應用邊界等問題都引起了廣泛的討論。我們需要進一步建立既發揮科技作用,又規避相應風險的制度保障體系。另一方面,疫情期間出現了偏遠地區學生上網課信號弱等情況,說明要想建設智能社會,必須進一步破解“數字鴻溝”問題,促進技術的普惠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