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建設的智慧城市,經過新冠疫情的檢驗,高下立判。很多地方建立的應急處置和信息報送系統,實際上只是解決了信息統計及上傳下達的信息化問題。事實表明,要實現由信息化轉向數據的智能化,并通過智能化來推動社會治理的現代化,還有相當一段路要走。
問道者 謝嘉晟
廈門大學經濟學科《商道》編輯部
01
不同部門數據割據
2月23日,中央通過電視電話方式,點對點給全國17萬縣團級以上干部開了兩小時的會。此舉被媒體稱為“史無前例”。
中央以前沒有這樣開過會。經常是,美國站群服務器,在北京舉行,然后省部級、地級市、縣處級,通過文件等多種形式逐級傳達。可以想見,這當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傳達不到位,甚至曲解的現象。
這一次會議通過電視電話形式直接開到縣團級,極大地減少了中間傳遞環節,實現了信息傳達的準確高效。
站在另一個角度看,這何嘗不是大數據應用的一種理想模式。信息數據在從中央到地方的傳遞過程中,沒有被任何籬笆所阻斷,實現了信息傳遞的暢通無阻和跨界共享。
然而,此次疫情的檢驗表明,大數據要實現從信息化到真正智能化的應用,還有相當一段路要走,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亟需打破不同部門之間的數據籬笆。
過去的實踐證明,應對類似眼下的新冠疫情,需要舉國上下齊心協力,不僅要求從中央到地方步調的縱向保持高度一致,同一座城市的不同部門之間橫向也要求整齊劃一。體現在大數據應用上,無論縱向還是橫向,都要求信息數據能夠實現共享,好讓決策中樞根據數據進行科學決斷。
事實上,由于部門之間長期各自為政,數據并不共享,甚至互筑籬笆,因此疫情之下,不可避免的會出現數據對接效率低下、數據標準沒有統一、數據碎片化嚴重、數據質量不高、數據共享困難等。
大數據在一座城市的疫情防控應用,必然要涉及協調不同部門所管理的數據和不同廠商所建設的系統,因為沒有共享,數據在接入、處理和組織上就不得不消耗大量的人力和精力。
而跨部門的數據對接需要完善、科學的標準體系,政府部門之間、政府與企業之間的數據才能實現有效流動。現狀中,各地數據沒有形成有效的匯聚融合,不同政府部門和不同機構都是基于自己的站位發布數據,導致數據只能是片面和碎片化的。
數據質量參差不齊,directadmin安裝,基礎數據更新不及時,在應用效果上也會打折扣。大數據的核心在于互聯互通,部門間、層級間、系統間缺乏核心平臺、體制機制、運行體系的支撐,共享就會流于形式。
02
數據應用需要拓破籬笆
大數據怎么用?產業歷經這么多年的發展,已形成一些共識。
大數據被視為一種基礎性和戰略性資源,是提升國家治理能力的一把利器。它能有效集成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方面的信息資源,為國家治理現代化提供基礎數據和決策支撐。
大數據還是提升政府公共服務能力的有效手段,通過打通政府、公共服務部門的數據,促進數據流轉共享;通過數據驅動,促進行政審批事務的簡化,提高公共服務效率,從而更好地服務民生,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大數據還將重塑政府治理模式。通過數據驅動,推動政府決策由過去基于少量的“樣本數據”,轉向基于海量的“全體數據”,并重塑政府信息化的管理架構、業務架構,形成用“數據決策、數據服務”的現代化治理模式。
就眼下的新冠肺炎疫情來說,疫情發生以來,上到國家部委,下到基層社區,都相繼將大數據等技術手段運用到疫情防控中。
通過公共安全大數據平臺,分析疫情態勢,綜合分析確診人員、緊密接觸人員;通過地圖大數據預測人流密度,監測疫情相關人群動向,一鍵上報疫情檢查情況,實時生成疫情數據報告,研判疫情態勢,開展就醫查詢等。
實現了對新冠疫情的精準防控和對人員流動信息的精細掌握。
當然,大數據想要發揮更大的作用、更好地服務于社會,必須建設集各種數據信息于一體、開放共享、安全可靠的大數據中臺,采集與城市運行相關的信息進行集中存儲,并經過數據治理等環節建立城市數據綜合處理的大腦中樞。
不過,在此次疫情防控中,很多地方建立的應急處置和信息報送系統,實際上大部分解決的只是信息統計及上傳下達的信息化問題。
03
廈門為什么能拿第一